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祭祀

    本篇导读

    本节两篇。首篇谈年终祭礼,包含庆丰收、感天地之恩与农闲嬉戏休息之义。次篇记道士祭北斗,天气配合人事,在作者眼中属灵异之事。

    八蜡三代之戏礼

    八蜡1,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2,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3。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4,谁当为之?置鹿与女5,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6,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7,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盖为是也。

    1 八蜡:语出《礼记·郊特牲》:“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按:八者,所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百种三,农四,邮表畷五,禽兽六,坊七,水庸八。依郑玄说法,无百种,以农为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祭礼中出现的神祇,包括后稷、神农、田官、郊野邮亭屋宇棚井之神、猫虎(驱赶野猪、田鼠)、坊神(固堤坝)、土地城隍、治昆虫神,无非祈求天赐丰年。

    2 奠: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奠置于地,故谓之奠。

    3 释奠:置酒馔以祭。释,设置。

    4 猫虎之尸:猫食田鼠,虎食野猪,使人蒙其皮为尸,迎祭其神以报其功。

    5 置鹿与女:语出《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按:大罗氏掌管鸟兽,诸侯进贡鸟兽,归其所管,而鹿为畋猎所获,女为征战所俘,因祭礼本于嬉戏,仪式中大罗氏乃转达天子告诫之语,希望诸侯行事谨慎。

    6 “黄冠草笠”两句:《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祭礼中穿着黄色衣冠,提示农人秋天休息,头戴草笠,则昭显农夫的生活特性。

    7 子贡观蜡而不悦:《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贡不明白农耕收成之后庆祝的意义,以为举国醉饮若狂,不符常态。

    译文

    八蜡,是夏商周三代的祭礼游戏。一年将尽则聚集嬉戏,这是人之常情、难免的事。先贤借此而赋之以礼义,于是说:“这非单纯的游戏。凡祭祀必有尸位之制,没有尸位则称为‘奠’,这就是人刚死之祭奠与下葬后释奠之仪式。现在把‘蜡’谓之‘祭’,想来是应设置尸位的。”但祭猫和祭虎所立尸位,找谁来充当呢?又如设置鹿与女俘,由谁来充当呢?不找歌伎优伶,还能找谁呢?以腰中束着葛麻作衣带,及以榛棍作哀杖,以此物品送别丧者老者,而穿戴黄冠草笠,用作尊敬野民之服,均属游戏策略。子贡观看蜡礼而不开心,孔子启导他,说:“一紧一松,是治理邦国的文、武策略。”大概就是这道理了。

    赏析与点评

    与民同乐、与民休息,是文略;以法治民、以武服人,属霸略,即武略,此自古而然。苏轼以为蜡礼本于岁终嬉戏,其论断乃民俗学观点,很有见地。

    记朝斗

    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真君1。将奠,雨作,已而清风肃然,云气解驳,月星皆见,魁标皆爽2。彻奠,阴雨如初。谨拜首稽首而记其事3。

    1 罗浮:罗浮山,在广东增城与博罗之间,上有九观十八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邓守安:字道立。罗浮山朝斗坛道士。按:朝斗坛原在罗浮山朱明洞。该洞门外右侧有一巨石,传说苏轼曾于此获得六条铜鱼、一条铜龙。朝斗即朝拜北斗之意。北斗真君:道教神名,又称北斗星君,掌管生死祸福、弭灾求福的权责。

    2 魁标: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称为魁;五至七星,即玉衡、开阳、摇光为柄,称杓。标与杓同音假借。

    3 拜首:拜首,双膝跪地,拱手与心齐平,俯首至手即止。稽首:双脚跪地,拱手与头至地多时,稽首乃拜中最重,属臣拜君之拜。

    译文

    绍圣二年(一○九五)五月十五日,我酿制真一法酒完成,请罗浮道士邓守安主持拜奠北斗真君仪式。即将拜祭,天开始下雨。不久,清风萧索,云气散去,月星都出现在天空,北斗七星清楚可见。祭奠结束,又再阴雨如初。苏轼谨向真君叩头拜礼,并记下此事。

    兵略

    本篇导读

    一为史籍所载“匈奴全兵”一语作辨正诠释,一记亲眼所见八阵图形势,可供后人研究参考。

    匈奴全兵

    匈奴围汉平城,群臣上言:『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1,徐行出围。』李奇注『全兵』云:『惟弓矛,无杂仗也。』此说非是。使胡有杂仗,则傅矢外乡之策不得行欤?且奇何以知匈奴无杂仗也?匈奴特无弩耳2。全兵者,言匈奴自战其地,不致死,不得与我行此危事也。

    1 弩:在弓上装机械臂,或加弦,射程更远,力度强而中的准,杀伤力极大。傅两矢外乡:布置强弩,附带两枚箭矢,于两翼向外射击开路。乡,向。傅,通附。疑“傅”亦作“布”,盖分布两矢于两边,向外射击。

    2 匈奴特无弩:《晁错传》论匈奴弓箭与汉家弓弩比较,云:“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汉兵善用弩,匈奴只懂用弓。

    译文

    匈奴围困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群臣上奏,说:“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战斗力强的弓弩手随带两枚箭矢向外射击),徐行出围。”李奇注“全兵”,说:“只用弓矛,没有其他杂项兵器。”这一说法不对。假使胡人有杂项兵器,则“傅矢外乡”的策略就行不通了吗?况且李奇如何得知匈奴没有杂项兵器呢?匈奴只不过没有弩而已。所谓全兵,是说匈奴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作战,不想送死,无意和我们一拼生死。

    赏析与点评

    兵本指兵器,后世渐渐引申为兵员。何谓“全兵”,古今有歧义。李奇之意,是指“全部为同类兵器”,即矛矢,苏轼以“全”作动词,意谓“保护其兵员”。

    八阵图

    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1,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桓温征谯纵2,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识。吾尝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3,蕝正圜4,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予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1 八阵图:据说诸葛亮积细石为垒,方圆数百步。于垒西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疑皆是模拟练兵之阵势,且不止一处。鱼复:汉代鱼复县,在四川奉节县东南二里,今称鱼复浦。

    2 桓温征谯纵:桓温(三一二至三七三),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将领,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晋穆帝永和二年(三四六),李势反,僭称帝,温出兵平乱,经鱼复见八阵图。谯纵(?至四一三)初为安西府参军,至义熙元年(四○五),因侯晖所逼而反,自号梁、秦二州刺史,后自称成都王,刘裕派朱龄石征讨平定之,其时桓温已卒四十年,乃苏轼误记。

    3 蕝(jué):树立束茅以为标志。

    4 圜(yuán):圆。

    译文

    诸葛亮在鱼复平沙之上造八阵图,堆垒石头为八行,每行相距二丈。桓温出征谯纵,看见其阵,说:“这是常山的蛇势。”文武官属都不明白。我经过这里,从山上俯视,有百余平方丈,共八行,树立六十四茅束以为标记,标记之茅束成正圆形,看不出当中有凹凸的地方,犹如正午时分,完全遮盖其影。我接近观察,都是卵石,遍布而难以辨别,甚觉奇怪。

    时事

    本篇导读

    此章志在讽刺王安石变法,《唐村老人言》谓推出青苗钱强行借贷的不合理;《记告讦事》则谈朝廷更改宋初不许告讦之传统,后竟借着鼓励告讦,来推行手实法、禁盐法等。两篇文章的目的是非议朝政。

    唐村老人言

    儋耳进士黎子云言:城北十五里许有唐村,庄民之老曰允从者,年七十余,问子云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1?于官有益乎?』子云言:『官患民贫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贫者取倍称,至鬻田质口不能偿,故为是法以均之。』允从笑曰:『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子欲齐之乎?民之有贫富,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元符三年,子云过予言此。负薪能谈王道,正谓允从辈耶?

    1 青苗钱:王安石为相,设青苗法,基本原则是政府于青黄不接之时贷款给农民,利息二分,春季放款、秋季收回,以阻止农夫向高利贷者借钱。但下级官吏或强迫农民借钱,以致出现偏差。

    译文

    儋耳进士黎子云告诉我,城北大约十五里,有一个唐村,村庄一位老民叫作允从,七十多岁,问子云说:“宰相(指王安石)为什么要以青苗钱来使我困苦?这对于官方有益吗?”子云答他:“官府忧虑百姓贫富不均,富人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即更加富有,穷人借高利贷,出加倍之息,即使鬻卖田地、典质家口也无法清偿,因此用这方法来均平社会贫富。”允从笑着说:“贫富不均一,自古以来如此,即使天公也不能使之均齐,你想使贫富平均吗?百姓分贫富,犹如器物有厚薄。你想把厚的物品磨为薄,使之与薄相等,可是厚的未变薄,薄的却出现破洞了!”元符三年(一一○○),子云来探访我,谈及此事。背负木柴的樵夫能谈王道,就是指允从这类人吧。

    赏析与点评

    “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此语似云揠苗助长,发人深省。

    记告讦事

    元丰初,白马县民有被杀者1,畏贼不敢告,投匿名书于县。弓手甲得之而不识字,以示门子乙。乙为读之,甲以其言捕获贼,而乙争其功。吏以为法禁匿名书,而贼以此发,不敢处之死,而投匿名者当流,为情轻法重,皆当奏。苏子容为开封尹2,方废滑州3,白马为畿邑,上殿论奏:『贼可减死,而投匿名者可免罪。』上曰:『此情虽极轻,而告讦之风不可长。』乃杖而抚之。子容以谓贼不干己者告捕,而变主匿名,本不足深过,然先帝犹恐长告讦之风,此所谓忠厚之至。然熙宁、元丰之间每立一法,如手实、禁盐、牛皮之类4,皆立重赏以劝告讦者,皆当时小人所为,非先帝本意。时范祖禹在坐5,曰:『当书之《实录》6。』

    1 白马县:秦时置县,盖以白马津而名,在今洛阳东北三十里。至明朝始废县。

    2 苏子容: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人,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熙宁初权知开封府。晚年拜相。

    3 滑州:今河南滑县。

    4 手实:熙、丰变法,吕惠卿推行手实法,即根据人民的田地屋宇价值及其是否可以营利来计量赋税。禁盐:熙宁九年(一○七六)二月,在开封府至河中府等州县出卖解盐,因官增重其价,民不肯买,则课民日买之,随其贫富作业为多少之差;有买卖私盐者,重赏募人告,以犯人家财充赏。牛皮:牛皮属军用物资,牛皮钱乃宋代杂税名。宋承五代弊政,令民田七顷,纳牛皮一张、角一对、筋四两。后改令折钱缴纳,每七顷纳钱一贯五百文。赋税增加收入,亦阻止宰牛。

    5 范祖禹:范祖禹(一○四一至一○九八),字淳夫(一作淳父、纯父、纯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岳父吕公著执政,范祖禹避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又辞职而除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后迁任著作郎兼侍讲。

    6 《实录》:《神宗实录》,范祖禹主持编修。封建君主在生前死后皆有史官负责记其一生言行政绩,《实录》乃在君主死后委任官员编修的。

    译文

    元丰初年,白马县有人被杀,县民畏惧贼人不敢告发,遂向县府投匿名书。弓手某甲取得匿名书,但不识字,以示门子某乙。乙为甲解读,甲根据匿名书所言捕获贼人,而乙争夺功劳。官吏认为法令禁止寄匿名书,而贼人由于匿名书之告发被捕,不敢将之处死,但投匿名书者依法应当流放,属于情节轻而量刑重,合当上奏。苏颂暂代开封府尹,其时正废滑州,白马成为京畿属邑,乃上殿论奏:“贼可以减免死刑,而匿名投书者应可免罪。”皇上说:“案情虽极轻微,但不可助长告讦之风。”乃下令杖打告发者之后给予安抚。苏颂认为杀人事件本不干己而告发才使贼人被捕,告发者要替事主出头而匿名,本来不宜以深罪严加责罚,但先帝仍恐怕会形成鼓励告讦之风,这真称得上是忠厚之至。到了熙宁、元丰之间,每立一法,如手实法、禁盐法、牛皮法之类,朝廷皆立下重赏,以劝励告讦者,这都是当时小人所做的事,并非先帝之本意。其时范祖禹在座,说:“应当写在《实录》里面。”

    赏析与点评

    法律常有所谓的灰色地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强调法、理、情兼顾,有其优点。一切依法,有时会误伤好人、纵容坏人。苏轼所记,就是一个好例子,值得后人深思。

    官职

    本篇导读

    《记讲筵》以讲筵事例,记真宗仁心,以鼓励仁宗行仁政,苏轼大概想仿效孟子之所为。《禁同省往来》谈制度之不合理。《记盛度诰词》赞赏盛度重视客观事理,不因亲戚关系扭曲是非。《张平叔制词》则辨正二事,一是唐时官员乃坐着论事,非站着;二是张平叔为人剥割,非良吏。

    记讲筵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对迩英阁。尧俞致谢,上遣人宣召答曰:『卿以博学参预经筵,宜尊所闻,以辅不逮。』尧俞讲毕曲谢,上复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良嘉深叹。』是日,上读《三朝宝训》1,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2。』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敕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3,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又录一本上进,意望陛下采览,无忘此心,以广好生之德,臣不胜大愿!』

    1 《三朝宝训》:宋仁宗十岁登位,刘太后临朝,命大臣编选历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编集祖宗故事为《三朝宝训》,镂版于禁中,以教导幼君。

    2 尚食:掌膳馐之官,宋制属殿中省。

    3 韩维:字持国,父韩亿。英宗时修起居注、侍迩英阁;哲宗时任资政殿学士,拜门下侍郎。

    译文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初被召赴资善堂,应对于迩英阁。尧俞致谢,皇上遣人宣召说:“卿因博学而参预经筵,理宜重视所闻,以辅助我的不足。”尧俞讲毕后,多方感谢。皇上再次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实可嘉许,令人深叹。”这天,皇上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期,有二人犯罪,依法当处死,真宗皇帝恻然怜悯,说:“这种人怎知法律,杀死他们实在不忍心,但若放弃追究,却无以激励民众。”于是叫人带走,命笞打后遣送他们,不料官员回头却上奏报称已经处斩了。又祭祀汾阴之日,看见一头羊自己摔倒在道路左旁,感到疑惑而问之,臣下回答:“今日尚食官烹御膳,要杀其子羔。”真宗忧伤不乐,从此不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知道后,即上奏说:“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而已,能推其爱心遍及天下,则其仁德不可胜用。真宗自澶渊之役打退北狄契丹后,十九年不谈军事,而天下富足,其根源大概缘于此。从前,孟子论齐宣王不忍心杀战栗的牛,以为这种爱心足以统治天下。现在恩惠足以遍及禽兽,但作用却无法到达百姓身上,难道是无法做到吗?相信是不为而已!外人都说皇帝陛下仁孝出自天性,每次走路,看见昆虫蝼蚁,就转过身跨过它们,又命令左右不要践踏它们,这也是仁的行为。臣愿陛下发挥这种爱心,使百姓受益,则天下人民无限幸福!”我(苏轼)当时任右史,上奏说:“臣今月十五日在迩英阁侍讲,清楚看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重视百姓生命、厌恶滥杀,而讲到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心践踏虫蚁,其言深刻明确,可以将皇上英明圣德发挥出去,增加福寿。臣以不才担任右史官职,谨记下此事于典册,又抄录一本呈上,心中盼望陛下翻阅,不要忘记这种善心,以扩大爱好生命的德义。这是臣的宏愿!”

    赏析与点评

    现代以法律制度规范领袖,古代以教导及开讲激励圣君贤臣,实各有所长。但听与不听,最终取决于人的良心。不要忘记,希特勒也是由选举产生的。

    禁同省往来

    元祐元年,余为中书舍人1,时执政患本省事多漏泄2,欲于舍人厅后作露篱,禁同省往来。余曰:『诸公应须简要清通3,何必栽篱插棘4!』诸公笑而止。明年竟作之。暇日读乐天集5,有云:『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6,与李常侍窗下饮酒作诗。』乃知唐时得西掖作窗以通东省7,而今日本省不得往来,可叹也。

    1 中书舍人:原来职责为起草诏令,宋代官、职分开,另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等起草诏令。

    2 本省:指中书省。

    3 简要清通:双关语,意指做人应简朴率直,反面讥笑有人处事以繁杂、扭曲事端来牟取利益。

    4 栽篱插棘:语带双关,意谓心中不应夹杂横七竖八之思想。

    5 乐天集:指白居易之《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字乐天。

    6 骑省:散骑常侍;门下有散骑常侍,称骑省。

    7 西掖:中书省,亦作西台。东省:指门下省,亦称东掖。简单而言,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译文

    元祐元年(一○八六),我出任中书舍人,当时的执政大臣以中书省事情多泄漏,想在舍人厅后面设置一排露天篱笆,以禁止同省人员来往。我说:“诸公内心应该简朴率直、清真通达,何必栽篱插棘制造繁乱!”诸公笑而停止设置篱笆。但第二年却终于设置了篱笆。闲日读白居易的《乐天集》,有文字云:“西省北院,新建小亭,种竹开窗,东通散骑常侍办公室,与李常侍在窗下饮酒作诗。”才知道唐时得从中书省开窗以通门下省,而今日连自己本省都不能来往,实在令人慨叹。

    赏析与点评

    苏轼所歌颂的是君子无私心、坦荡荡的胸怀,但政治事务每多诡诈,谨守机密,在制度上也是必要的。关键在于人的操守,而不是打开信道与否。

    记盛度诰词

    盛度1,钱氏婿2,而不喜惟演3,盖邪正不相入也。惟演建言二后并配,御史中丞范讽发其奸4,落平章事,以节度使知随州。时度几七十,为知制诰,责词云:『三星之媾5,多戚里之家;百两所迎6,皆权要之子。』盖惟演之姑嫁刘氏7,而其子娶于丁谓也8。人怪度老而笔力不衰,或曰:『度作此词久矣。』元祐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讲筵,上未出,立延龢殿中,时轼方论周穜擅议宗庙9,苏子容因道此。

    1 盛度:九六三至一○四一,字公量,祖籍河南铜陵,徙居余杭。曾祖父盛珰曾为吴越国余杭县令。父盛豫随吴越王钱俶降宋,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度自幼好学,端拱二年(九八九)中进士。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

    2 钱氏:吴越王钱俶宗族。

    3 惟演:临安人,字希圣,钱俶次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军将军。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丁谓败,即挤谓,后出为崇信军节度使,卒。

    4 范讽:字补之,登进士第。仁宗时龙图阁学士。

    5 三星之媾:《诗经·绸缪》:“三星在天。”郑玄注云:“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6 百两所迎:《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百两即百乘,“两”通“辆”。诸侯嫁娶,动辄百辆香车迎送。

    7 惟演之姑嫁刘氏:钱惟演以妹妻刘美,刘美乃明肃太后外家子侄。此处以妹误作姑。

    8 其子娶于丁谓:史载钱惟演有三子暧、晦、暄,钱暧娶郭后妹,钱晦娶献穆大长公主女,钱暄之子景臻,尚秦、鲁国大长公主。其子似未娶于丁谓。

    9 周穜(tónɡ)擅议宗庙:郓州之州学教授上疏,言朝廷应当以故相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当时旧党正欲清算熙宁变法,周穜上疏引起轩然大波。

    译文

    盛度是吴越后人钱氏的女婿,但他不喜欢钱惟演,大约是两人邪正不相为谋。钱惟演建言二后并配,御史中丞范讽揭发其奸,降落平章事,以节度使身份在随州任职。此时盛度几近七十岁,身为知制诰,代皇上撰写责词,说:“子侄婚媾,多属贵戚身份之家庭;百辆香车所迎接的,都是权贵的女儿。”所言当指钱惟演之姑妈嫁刘氏,而其子娶了丁谓的女儿。世人奇怪盛度年老而笔力不衰,有人说:“盛度很久以前就事先写下这篇责词了。”元祐三年(一○八八)十二月二十一日讲筵,皇上未出来,站立延龢殿中等待,这时我正要讨论周穜擅自议论宗庙之事,苏颂遂趁机讲这件事。

    张平叔制词

    乐天行张平叔户部侍郎判度支制诰1,云:『吾坐而决事,丞相以下不过四五,而主计之臣在焉2。』以此知唐制,主计盖坐而论事也,不知四五者悉何人?平叔议盐法至为割剥3,事见退之集4;今乐天制诰亦云『计能析秋毫,吏畏如夏日』,其人必小人也。

    1 乐天:白居易(七七二至八四六),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唐代著名诗人。行:起草、撰写。行有执行、践行、履行之义。张平叔:据白居易《张平叔可户部侍郎判度支制》,张平叔当时身份是“朝议大夫、守鸿胪卿兼御史大夫、判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前面是官衔,具体任务是判(兼任)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是一种荣誉,类似后世授勋虚衔。制诰:诏令之一种,属重要委任之命令书函。

    2 主计:官名,主管财务、计算收支,类似后世之财政大臣。

    3 议盐法至为割剥:割剥,搜割、剥削之意。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提及户部侍郎张平叔上疏建议官员卖盐以富国,诏下公卿详议,结果遭韩愈、韦处厚诘驳而不行。

    4 退之:韩愈,字退之。

    译文

    白居易执行撰写张平叔户部侍郎判度支的制诰,说:“我坐下来即可决定政务,丞相以下的官员不过四五人,主计官就在其中。”以此知道唐朝制度,主计官是坐下来讨论政事的,不知道所提到的四五个人到底是哪些人?平叔议论盐法,剥削极为厉害,其事见之于韩愈的文集;现在白居易所写的制诰亦称他“计算能分析至秋毫无差,吏员畏惧他如害怕酷暑”,可见他必定是个小人。

    赏析与点评

    精明则善于算计。儒家之徒提倡律己严、待人宽,反之则属苛刻酷剥之类。

    致仕

    本篇导读

    官员正式退休称致仕。苏轼写这几则文章时,处境不好,心事重重。故其退与不退,竟把持不定。既嘲人,亦自嘲。

    请广陵

    今年吾当请广陵1,暂与子由相别2。至广陵逾月,遂往南郡3,自南郡诣梓州4,溯流归乡,尽载家书而行,迤逦致仕5,筑室种果于眉,以须子由之归而老焉。不知此愿遂否?言之怅然也。

    1 今年:元祐六年(一○九一)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元祐七年(一○九二)正月廿四日除知郓州,廿八日除知扬州。按:时间所指“是年”疑为元祐六年,苏轼在往颍州前后所作盘算。当时苏辙在朝为尚书右丞,乃有“暂与子由相别”之言。广陵:扬州。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弟。

    3 南郡:湖北江陵。

    4 梓州:在今四川三台。

    5 迤逦(yǐlǐ)致仕:官员正式退休称致仕;迤逦本曲折相继之意,此指走迂回之路退休回乡。

    译文

    今年我应该请求调往扬州,暂时与弟弟子由告别。至扬州超过一个月,跟着往南郡,自南郡到梓州,溯长江水流回乡,尽载家书而行,走迂回的路回乡退休,建筑一所小屋,在眉州种植果树,等待子由返回家乡一起养老。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达成?说起来令人惆怅不已。

    赏析与点评

    灵澈诗《东林寺酬韦丹刺史》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退与不退,在乎自己。苏轼此时身在贬所,可能身不由己。但到了有转机晋身时,却又忘记告退之念了。苏轼正式告老致仕,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六月,距元祐六年(一○九一)有十年之久。真是人生一大讽刺。

    买田求归

    浮玉老师元公欲为吾买田京口1,要与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诗云:『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今有田矣,不归无乃食言于神也耶?

    1 浮玉老师:浮玉老禅师,本名蔡了元,父蔡奴,出家后法号佛印。元丰五年(一○八二)住庐山归宗寺,后往金山。

    译文

    浮玉老禅师了元公想帮我在京口买田,所购置的要与浮玉的田地相近,此好意是不应该忘记的。我从前有诗句说:“有如此江山丽景而不回归山林隐居,江神见了也会责怪惊异我的顽固偏执。我向江神谢罪,我实在不得已,若果有田而不归隐,我必如江水滔滔逝去!”现今我真的有田,若不归隐,莫非我真的要对神灵食言?

    赏析与点评

    人生最贵能自省,自省才能迁善改过。儒家良心要靠这点。“今有田矣,不归无乃食言于神也耶?”苏轼抚心自问,我要对神灵食言吗?其实是良心谴责。

    贺下不贺上

    贺下不贺上,此天下通语。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释肩而去,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况于致仕而归,脱冠佩,访林泉,顾平生一无可恨者,其乐岂可胜言哉!余出入文忠门最久,故见其欲释位归田,可谓切矣。他人或苟以借口,公发于至情,如饥者之念食也,顾势有未可者耳。观与仲仪书,论可退之节三,至欲以得罪、病而去。君子之欲退,其难如此,可以为进者之戒。

    译文

    祝贺退职不祝贺升迁,这是天下通行的说法。士人经历一任官职,得以对外没有遭到官场毁谤,心中无所愧疚,如肩上放下重担而去,此刻犹如大热天远行,虽然未到家里,得到清凉的馆舍,能够除下衣裳及漱口洗脸,已有心满意足之乐。何况退休而归,脱去冠冕及佩戴之物品,造访林泉,省视平生无丝毫之遗憾,这种乐趣,怎说得完呢!我出入欧阳文忠之门最久,因此能够了解他一直想退下岗位,回归故乡,可说态度非常恳切。他人或意图苟且,借故拖延,欧阳公却是从真情出发,犹如饥饿的人渴想食物,只是形势未能许可而已。看他与王素仲仪的书信,多次论及可退之情节,甚至想以得罪、得病之理由告归而去。君子之心切切于退隐,其难度至此,这可以让一心进取的人有所警惕。

    隐逸

    本篇导读

    古来农桑不易,因温饱之事不易解决,欲真正隐逸,谈何容易。杨朴是真正无意于做官,可能因为他家里有几亩田。张愈本有经世之志,却是没有机会晋升。苏轼有大好机会,自然不轻易退隐。

    书杨朴事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译文

    往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他说:“真宗皇帝完成东封泰山之事,寻访天下隐逸之士,获得杞县人杨朴,能作诗。等到召见面谈,杨朴自言不能写诗。皇上问他:‘临行,有人作诗送你吗?’杨朴答:‘我妻子有一首诗相送:不要豪迈迷饮酒,且莫放肆爱写诗。今日捉你进官府,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归还山。”我在湖州,因为作诗的缘故,命我赴朝廷审讯,妻子孩子送我出门,都在大哭。我无它话可说,只好对妻子说:“难道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送我吗?”妻子不觉失笑,我于是出门。

    赏析与点评

    面对困境,常人总是忧愁悲苦,苏轼能坦然面对,固属不易,并且以幽默态度故作轻松,似欲误导妻子,使之感觉若无其事,也真难为其人。杨朴之得见真宗,是别人推荐,不能不去,免得皇帝老子面上无光,见了而不用,正中其下怀,所谓不才明主弃,省却日后是非多。所谓伴君如伴虎,杨朴比起苏轼,高明得多了。

    白云居士

    张愈,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白云溪,自号白云居士。本有经世志,特以自重难合,故老死草野,非槁项黄馘盗名者也1。偶至西湖静轩,见其遗句,怀仰其人,命寺僧刻之石。

    1 槁(ɡǎo)项黄馘(xù):语出《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槁项,颈项看起来枯干;黄馘,脸色苍黄,意谓营养不良、皮黄骨瘦。

    译文

    张愈是西蜀一位有才德的隐士,和我父亲交游,就居住在岷山下的白云溪,自己号称白云居士。他本来有经世致用的志向,只因为太洁身自好,难以与人融合,所以最后只能老死于乡郊,但他肯定不是一个无以为生而欺名盗世的人。我偶然到西湖静轩走走,看见他遗留下的文句,因怀念及仰慕其人,遂命寺僧把遗句刻在石上。

    赏析与点评

    生活不宜存持宿命论,但现实确有运气影响。“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生活在战争或和平时代,大部分人的命途已截然不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真是千古智慧。苏轼所记,不外恒河沙数中万千亿古人、今人之一员而已。

    佛教

    本篇导读

    苏轼对宗教问题有深入研究,有演绎,亦有批判,非止于佞佛而已。

    读《坛经》

    近读六祖《坛经》1,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然尚少一喻;试以眼喻: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故云见是法身。何谓能见是报身?见性虽存,眼根不具2,则不能见,若能赡养其根,不为物障,常使光明洞彻,见性乃全,故云能见是报身。何谓所见是化身?根性既全,一弹指顷,所见千万,纵横变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见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1 六祖:惠能禅师(六三八至七一三),俗家姓卢,唐代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诗,获黄梅五祖弘忍赏识,秘密传授衣钵为禅宗第六祖,潜返岭南隐居十余年后,成为南宗顿教之始。《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乃六祖惠能讲经记录,由其弟子法海辑录,其间经多次增订。

    2 眼根:佛者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视)、耳(听)、鼻(嗅)、舌(味)、身(触)、意(知),原是六种感觉的器官,在佛家来看,这些都是导引罪孽的根源。眼根即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译文

    最近阅读六祖惠能的《坛经》,指明及解说何谓法身、报身及化身,真使人心明眼亮。但当中还缺少一个解说;试以眼睛为例:见之本质(视觉)是法身,能够看见(视觉神经正常/视力正常)是报身,所看到的(入眼的花花世界)是化身。何以说“见”是法身?眼睛具有见物之性质(视觉),此性(视觉)并非实有,亦并非实无,那些没有眼睛的人,不免所见为全黑,即使眼睛失明,其存在可见之本性(视觉)并不消灭,所以说“见”是法身。何以说能见是报身?见之性质虽存在,但视力不利不全,则不能见,若能安心保养其视觉神经,不为凡物所阻碍,常使光明洞彻,视觉之本质即得以完全,所以说能见是报身。何以说所见是化身呢?视觉特质既保全,一弹指之间,所见万千事物纵横变化,全属微妙作用,所以说看到的是化身。此解说既得以确立,三身之说就更加清楚。如此解释,是否恰当?

    赏析与点评

    世上存在视觉这一概念,但能够看见物象,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视觉神经、眼球及视力正常、还有最低限度的视力及环境光亮等客观条件。推而言之,人生种种成功,皆所谓因缘和合,实质就是结合多种条件,缺一不可。

    改观音咒

    《观音经》云1:『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东坡居士曰:『观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咀,念观音之力而使还著于本人,则岂观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总没事。』

    1 《观音经》:原属《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析出而单行。

    译文

    《观音经》说:“诅咒如种种毒药,本欲戕害别人身体的,盼望观音大士借其神力,把伤害送回给发咒语者。”东坡居士说:“观音,是慈悲的神灵。现在有人遭到咒诅,却盼望借观音神力而送还给发咒语者,这难道是慈悲为怀的观音的用心?”今且修改其文为:“诅咒如种种毒药,本欲戕害别人身体的,盼望观音大士借其神力,让两家都没事。”

    赏析与点评

    以和为贵,神话本于人话。

    诵经帖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碗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1!』

    1 阇(shé)黎:梵语音译,本意是僧徒之师,以高僧而作众僧之轨范。亦作阿阇梨、阿遮梨耶、阇梨等。

    译文

    东坡食肉而诵念佛经,有人说:“不可诵经。”东坡取水漱口,有人说:“一碗水,怎么能洗漱得干净!”东坡说:“真惭愧,但佛教徒做得到!”

    诵《金刚经》帖

    蒋仲甫闻之孙景修言:近岁有人凿山取银矿至深处,闻有人诵经声。发之,得一人,云:『吾亦取矿者,以窟坏不能出,居此不知几年。平生诵《金刚经》自随,每有饥渴之念,即若有人自腋下以饼饵遗之。』殆此经变现也。道家言『守一』1,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此人于经中,岂所谓得『一』者乎?

    1 守一:“一”指意志,即专心一意,特别用于修炼气功。《庄子·在宥》:“我守其一以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