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齐民要术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

    【注释】

    〔1〕槐: 豆科的槐(Sophora japonica)。结荚果,不开裂,有种子1——6颗,种子间明显狭缩,成念珠状。果期秋末冬初。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古代成语。《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及《劝学》篇都曾引用。《荀子·劝学》中也有,“自”作“而”。贾氏用这成语对植物被生长环境胁迫不得不挺直上长的现象进行解释,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榆苗长在“丛林”中,桑、柘长在深坑中,这里槐苗长在麻秆丛中,都同此作用。因为植物有争阳光竞长的特性,生长在丛林环境中的树木个体,树干比散生的树木明显通直而高耸。贾氏正是以直觉的经验利用这一特性采取良好的养干措施。榆树容易弯曲,让它在丛林中长三年,矫正短曲而为直长。槐树幼苗期间,由于苗的顶端芽密而节间又短,极易发生树干弯曲、枝条杂乱的现象,所以必须进行密植,防止其弯曲,抑制其乱枝。而第二年是培养通直树干的关键阶段,更须加强养干措施。贾氏的养干方法仍是使苗木长在大麻秆丛中,利用麻秆胁使它争阳光挺直上长。这同柔弱的蓬茎被麻株逼着争阳光向上挺长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贾氏引用这古语来说明,十分贴切。

    〔3〕这条注文似宜在上文“移而植之”下面。

    【译文】

    槐树荚果成熟时,多多采收,擘开取得种子,晒干,〔在贮藏中〕多晒几次,不要让它生虫。〔到次年〕五月夏至前十几天,用水浸种〔催芽〕,像浸大麻子的方法。过六七天,就会出芽。雨水好,可以种雄麻的时候,和进麻子一同撒播。当年就能长到和麻株一样高。大麻成熟后,割去麻株,单独留下槐苗。〔但长在麻丛中的〕槐苗,又细又长,不能自己独立,该在每根旁边竖插一根木条,用绳拦定在木条上。冬天风多雨多,绳拦的地方还该用茅草裹护着;不然的话,会使树皮受伤,受了伤就会结疤痕。到明年,把地锄熟,在槐苗下面再种上大麻。胁迫槐苗使它向上直长。

    到第三年正月,掘出移栽,植株亭亭耸立,挺拔通直,千百株都是这样。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如果不这样,随便取栽来栽,不但长得缓慢,树也弯曲难看。应该在园子里另外划出一块地来种。因为如果园地肥好,〔那么混着别的东西时〕,在槐苗没有移栽之前,园地就被妨碍着没法耕种了。

    种柳〔1〕: 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者。余悉掐去。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拦之。若不拦,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

    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

    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种,则长倍疾。少枝叶青气壮,故长疾也。

    杨柳〔2〕: 下田停水之处,不得五谷者,可以种柳。八九月中水尽,燥湿得所时,急耕则楱之。至明年四月,又耕熟,勿令有块,即作垅: 一亩三垅,一垅之中,逆顺各一到,中宽狭,正似葱垅。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着垅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

    少枝长疾,三岁成椽。比如余木,虽微脆,亦足堪事。一亩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六万四千八百根。根直八钱,合收钱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百树得柴一载,合柴六百四十八载。载直钱一百文,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都合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

    凭柳可以为楯、车辋、杂材及枕〔3〕。

    《术》曰:“正月旦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种箕柳法〔4〕: 山涧河旁及下田不得五谷之处,水尽干时,熟耕数遍。至春冻释,于山陂河坎之旁,刈取箕柳,三寸截之,漫散,即劳。劳讫,引水停之。至秋,任为簸箕。五条一钱,一亩岁收万钱。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韧。

    《陶朱公术》曰〔5〕:“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注释】

    〔1〕柳: 此指垂柳(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即下文所称“弱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柳 ……江东人通名杨柳,北人都不言‘杨’。”说明垂柳北方只称为“柳”,与《要术》相同。直到现在称垂柳为“杨柳”,还是江南某些地方的通名。《要术》采用的是“插干繁殖法”的“低干插干”。由于插干粗,所含养分多,幼树长势旺盛。

    〔2〕杨柳: 指蒲柳,即杨柳科杨属的青杨(Populus cathayana)或柳属的水杨(Salix gracilistyla),不是南方人也叫“杨柳”的垂柳。

    〔3〕凭柳: 未详。《农政全书校注》释为较粗大的柳材,凭借以制较大器物,故称“凭柳”。

    〔4〕箕柳: 指柳属的杞柳(Salix purpurea),河北、河南等地俗名“簸箕柳”。为丛生落叶灌木,枝条细长柔韧,主要用来编制簸箕、筐篮、笆斗等物。生长迅速,春间生长的枝条,当年能长高到二三米,可以作编制用料。

    〔5〕《陶朱公术》: 各家书目不著录,所记似是农家治生之书,当系后人托名范蠡之作。原书已佚。

    【译文】

    扦插柳枝: 正月、二月中,截取弱柳的枝条,像臂膀粗细的,一尺半长,在截口下端二三寸的地方烧一烧,整枝埋插掩没在土里。经常浇灌足够的水。过后一定同时长出几条新枝条,只留下一条壮茂的。其余的都掐去。在新枝旁边另外插一根直柱作为支撑的“靠山”,〔随着新枝的长高,〕每隔一尺用长绳系在柱上拦定。如果不拦定,必然被风摧伤,不能自立生长。

    一年之内,就长到一丈多高。它旁边长出的枝条和叶,随即掐掉,让它挺直上耸生长。主干的高矮,随着人的喜爱留足之后,就得掐去顶梢,这样,它的侧枝便四面散开,弯曲垂下来,婀娜多姿,十分可爱。假如不掐去顶梢,枝干便不会四散开来,或者歪斜,或者弯曲,就是长大也杂乱不好。

    六七月里,切取当年春天长出的新枝条来扦插,生长加倍的快。新枝条叶子绿,势头也健壮,所以长得快。

    扦插杨柳: 低田渍水的地方,不能种五谷的,可以扦插杨柳。八九月里水干之后,燥湿合适的时候,赶快耕翻,随即用铁齿耙耙过。到明年四月,又把地耕熟,不要让它有土块,随即犁出扦插墒沟: 一亩地犁出三条沟,一沟之中,用犁逆耕一遍,又顺耕一遍,使沟深些阔些,正像种葱的沟那样。从五月初到七月底,每遇到下雨时,就趁雨切取当年春天长出的新枝梢一尺多长的,插植在沟中。相距二尺插一枝。几天就活了。

    当年的新枝梢长得快,三年就可以作椽木。跟其余的木材相比,虽然稍微脆些,也还是可以应用的。一亩地有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共有六万四千八百根。一根值八文钱,总共收得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钱。一百棵树可以收得一车柴,三十亩共可收柴六百四十八车。一车柴值一百文钱,共可收得柴钱六万四千八百文。两共合计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一年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每年砍卖三十亩,〔周而复始,〕永远没有穷尽。

    凭柳可以作栏杆、车轮外辋、杂用材料,以及枕头等。

    《术》说:“正月初一早晨,取杨柳枝条插在门户上,百鬼不敢进到家里来。”

    种箕柳的方法: 山涧、河边上,以及低田不能种五谷的地方,到水尽干涸的时候,把地耕几遍使细熟。到春天化冻的时候,在山边河旁的低洼地方,割得箕柳枝条,截成三寸长的短段,撒播在地里,随即耢平。耢后,从水源处引水进来浅渍着。到秋天,长出的柳条就可以编制簸箕。每五条值一文钱,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得一万文钱。山箕柳赤色而脆,河箕柳白色而韧。

    《陶朱公术》说:“种得一千株柳树,可以有足够的柴。十年之后,剪伐一株条干,可以得到一车柴;每年剪伐二百株,五年一个循环。”

    楸、梓〔1〕

    《诗义疏》曰:“梓,楸之疏理色白而生子者为梓。”

    《说文》曰:“槚,楸也。”〔2〕

    然则楸、梓二木,相类者也。白色有角者名为梓。以楸有角者名为“角楸”,或名“子楸”;黄色无子者为“柳楸”,世人见其木黄,呼为“荆黄楸”也。

    【注释】

    〔1〕《说文》楸、梓互训,认为是同一种植物,《诗义疏》以楸之有子者为梓,实际也认为二者同物。启愉按: 楸是异花授粉植物,如果单株自花授粉,由于花粉在柱头上不能发芽或发芽后不能受精,往往开花而不结实。但如果两株实生树生长在一起,或者不同无性系的单株生长在一起,经过昆虫传粉,便能结实。古人误认为结实的是梓树,不结实的是楸树,不仅《诗义疏》如此。贾氏指出二者相类,并非一种,是正确的。楸是紫葳科的Catalpa bungei;梓是同属的C.ovata,树皮灰白色。二者都结长荚果。楸树木材细致,耐湿,梓树木材耐朽,都是建造良材。至于所称又有一种黄色无子的“荆黄楸”,则有未详。

    〔2〕《说文》文同。《说文》又称:“梓,楸也。”“楸,梓也。”二者互训,指为同一植物。但贾氏指出“二木相类”,并非同一种是正确的。

    【译文】

    楸、梓

    《诗义疏》说:“梓,楸中木材纹理较疏、颜色白而能结果实的,是梓。”

    《说文》说:“槚(jiǎ),就是楸。”

    虽然这样,实则楸和梓是两种树木,只是相类似而已。木材白色能结荚果的,是梓。楸中有结荚果的,名为“角楸”,也叫“子楸”;有木材黄色不结子的,称为“柳楸”,世人见到它木材黄色,管它叫“荆黄楸”。

    亦宜割地一方种之。梓、楸各别,无令和杂。

    种梓法: 秋,耕地令熟。秋末初冬,梓角熟时,摘取曝干,打取子。耕地作垅,漫散即再劳之。明年春,生。有草拔令去,勿使荒没。后年正月间, 移之,方两步一树。此树须大,不得穊栽。

    楸既无子,可于大树四面掘坑,取栽移之〔1〕,亦方两步一根。两亩一行〔2〕,一行百二十树,五行合六百树。十年后,一树千钱,柴在外。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

    《术》曰:“西方种楸九根,延年,百病除。”

    《杂五行书》曰:“舍西种梓、楸各五根,令子孙孝顺,口舌消灭也。”

    【注释】

    〔1〕这就是掘伤侧根促使伤口不定芽发生根蘖苗以供繁殖的方法,《要术》称为“泄根”。除这里楸树外,尚用于柰、林檎和下文白桐等。

    〔2〕两亩一行: 两亩合起来栽一行树。1亩的横阔是1步(6尺),根蘖苗的行距是2步,所以是2亩合拢来栽1行。1亩长240步,株距也是2步,所以240÷2=120株。其栽植面积是10亩合并的,所以10÷2=5行,120×5=600株。

    【译文】

    也应该划出一块地来单独种。梓树、楸树也应该分开来,不要让它们混杂。

    种梓树的方法: 秋天,把地耕熟。秋末初冬,梓树荚果成熟时,采摘回来,晒干,打下种子。把地耕出播种沟,撒下种子,随即耢两遍。明年春天,出苗了。有草就拔掉,不要让它遮没幼苗。后年正月间,掘出移栽,株行距都相隔两步栽一株。这种树须要长得大,所以不能栽得密。

    楸树既不结种子,可以在大树四周掘坑,〔促使发生根蘖苗,〕取来移栽,也是两步见方栽一株。两亩合起来栽一行树,一行一百二十株,五行总共六百株。十年之后,一株树值钱一千文,〔修剪枝条所得的〕柴薪在外。木材作车架、木板、盘子、盒子,以及乐器,样样都合用。用作棺木的材料,比松柏还好。

    《术》说:“房屋西面种楸树九株,可以使人长寿,消除百病。”

    《杂五行书》说:“房屋西面种梓树、楸树各五株,可以使子孙孝顺,不会有口舌争吵。”

    梧 桐

    《尔雅》曰:“荣,桐木。”注云:“即梧桐也。”又曰:“榇,梧。”注云:“今梧桐。”〔1〕

    是知荣、桐、榇、梧,皆梧桐也。桐叶〔2〕,花而不实者曰“白桐”。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 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3〕。

    【注释】

    〔1〕两条引文均见《尔雅·释木》,文同。注都是郭璞注。按: 《说文》:“梧,梧桐木。”“荣,桐木也。”“桐,荣也。”“梧”、“荣”、“桐”三字相连排列,前者为梧桐,后二者“荣”、“桐”互训,都是泡桐,即《要术》所谓“白桐”。郭璞解释《尔雅》两种都是梧桐,段玉裁说“乃不可通”(指“荣”应是白桐)。

    〔2〕“桐叶”,意谓其叶似桐,即白桐的叶有些像梧桐叶,省去“似”、“如”类字。

    〔3〕青桐: 即梧桐(Firmiana simplex),梧桐科,古又名“榇”。 白桐: 玄参科泡桐属的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单名桐或荣,又名荣桐。雌雄异株,木材轻软,不易传热,声学性好,共鸣性强,是良好的乐器用材。郭璞注《尔雅》认为是梧桐,与榇相同,不对。贾氏说白桐只开花不结果,或是单株或同性植株生长在一起的关系。

    【译文】

    梧 桐

    《尔雅》说:“荣,是桐木。”注解说:“就是梧桐。”又说:“榇(chèn),是梧。”注解说:“就是现在的梧桐。”

    由此可见荣、桐、榇、梧,都是梧桐。叶子像梧桐,只开花不结实的,叫作白桐。结实而树皮青色的,叫作梧桐。按: 现在人因为它的树皮青色,管它叫“青桐”。

    青桐,九月收子。二三月中,作一步圆畦种之。方、大则难裹,所以须圆、小。治畦下水,一如葵法。五寸下一子,少与熟粪和土覆之。生后数浇令润泽。此木宜湿故也。当岁即高一丈。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置。不然则冻死也。

    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后年冬,不复须裹。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子于叶上生〔1〕,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味似菱、芡,多噉亦无妨也。

    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亦绕大树掘坑,取栽移之。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于山石之间生者,乐器则鸣〔2〕。

    青、白二材,并堪车、板、盘、合、木屧等用。〔3〕

    【注释】

    〔1〕“叶上生”,各本及元刻《辑要》引、《四时纂要·二月》采《要术》并同;殿本《辑要》作“包上生”。启愉按: 梧桐花后结成蓇葖果,有四至五片果瓣,在没有成熟时即开裂,果瓣成叶片状,种子球形,大如黄豆,着生于果瓣的边缘,每一果瓣二至四五个。由于果瓣像叶片,古人就误认为“子于叶上生”,实际生在叶片状的果瓣上。殿本《辑要》以果瓣为“包片”,当是《四库全书》编者改的,似不必以“今”纠古。

    〔2〕乐器则鸣: 指作乐器音响特别好。按: 木材由许多管状细胞和纤维组成,每一个管状细胞就是一个“共鸣笛”,它们具有传音、扩音和共鸣的作用。大概这种生长在山石之间的白桐,它的无数个管状细胞和年轮的密致性与均匀性,使乐器的“基音”与“泛音”得到了最好的共鸣条件,所以音响特别好。但说青桐不好作乐器,则有未详(青桐适宜于作琴瑟、琵琶等)。

    〔3〕木屧(xiè): 木鞋。

    【译文】

    青桐,九月间收子。明年二三月中,作成一步大小的圆形畦种下。畦作得又方又大,〔冬天在幼苗内外用草〕裹护时不方便,所以须要作得又圆又小。作畦、浇水等方法,都和畦种葵菜一样。五寸下一颗种子,用少量的和有熟粪的土盖在上面。出苗后,经常用水浇灌使保持润泽。因为这种树宜于湿润。当年就长到一丈高。到冬天,拿草竖着塞在小树中间,把它填满,外面再用草围护起来,然后用葛绳缠扎十道裹好。不然的话,就会冻死。

    明年三月间,移栽到厅堂或书斋前面,华茂洁净,风姿清雅,极为可爱。后年冬天,不再需要用草包裹。树长成之后,每株能落下一石种子。种子生在叶片上,多的一片有五六个,少的也有二三个。炒了吃,味道很美。味道像菱角、芡子,多吃也没有妨害。

    白桐不结果实,冬天结着像果实的,那是明年的花蕾。也是绕着大树外围掘坑,〔促使发生根蘖苗,〕取来移栽。树长成之后,可以作乐器。青桐却不好作乐器材料。长在山石之间的白桐,作乐器音响特别好。

    青桐、白桐两种木材,都可以作车架、木板、盘子、盒子和木鞋等用途。

    柞〔1〕

    《尔雅》曰:“栩,杼也。”注云:“柞树。”〔2〕

    按: 俗人呼杼为橡子,以橡壳为“杼斗”,以剜剜似斗故也〔3〕。橡子俭岁可食,以为饭;丰年放猪食之,可以致肥也。

    【注释】

    〔1〕柞(zuò): 这里指山毛榉科的Quercus acutissima,古书上也叫栩、(杼)、栎,习俗也叫麻栎、橡树。

    〔2〕引文见《尔雅·释木》,无“也”字。注是郭璞注。

    〔3〕“剜剜”,各本及元刻《辑要》引并同,形容橡壳凹陷如斗形;《丛书集成》排印的殿本《辑要》作“成剜”,当系以意率改。按: 刘熙《释名·释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宛丘”出《诗经·陈风·宛丘》,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丘”的原义本来就是中央低四周高,“偃器”就是偃月形(半球形)的容器。《要术》的解释者对“剜剜”二字都有如《丛书集成》本《辑要》的率改和割读,但,刘熙可以拿“宛宛”来形容半球形,为什么贾氏不能用“剜剜”来形容橡斗?

    【译文】

    柞

    《尔雅》说:“栩,就是杼。”注解说:“就是柞树。”

    〔思勰〕按: 习俗上将杼叫作橡子,把橡壳叫作“杼斗”,因为橡壳圆洞凹陷的样子像斗。橡子荒年可以吃,可以作饭;丰年放猪到树下去吃,可以长肥。

    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劳之。生则薅治,常令净洁。一定不移。十年,中椽,可杂用。一根直十文。二十岁,中屋槫〔1〕,一根直百钱。柴在外。斫去寻生,料理还复。

    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十岁之后,无求不给。

    【注释】

    〔1〕“槫”,字书解释,于此不协。吾点校记:“疑本‘’字,音辟,《说文》:‘壁柱也。’”《四时纂要·二月》采《要术》作“栋”。应是“”字之误。

    【译文】

    宜于在土山旁边的低地,细熟地耕三遍,把橡子撒播下去,随即耢盖两遍。出苗后,薅去杂草,常常保持洁净。种一次就固定着,不移栽。十年,可以作椽木,也可以供给杂用。一根值十文钱。二十年,可以作〔壁柱〕,一根值一百文钱。柴在外。砍去,根茬上不久又长出新条,料理好可以循环利用。

    凡是准备制作家具的,以上各种木材,都应该种植。十年之后,没有什么要求不可以满足。

    种竹第五十一

    中国所生,不过淡、苦二种;其名目奇异者,列之于后条也。

    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1〕。下田得水即死。黄白软土为良。

    正月、二月中, 取西南引根并茎〔2〕,芟去叶,于园内东北角种之,令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竹性爱向西南引〔3〕,故于园东北角种之。数岁之后,自当满园〔4〕。谚云:“东家种竹,西家治地。”为滋蔓而来生也。其居东北角者,老竹,种不生,生亦不能滋茂,故须取其西南引少根也〔5〕。稻、麦糠粪之。二糠各自堪粪,不令和杂。不用水浇。浇则淹死。勿令六畜入园。

    二月〔6〕,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蒸、煮、炰、酢〔7〕,任人所好。

    其欲作器者,经年乃堪杀。未经年者,软未成也。

    【注释】

    〔1〕《要术》种的是单轴型散生竹。栽在靠近土山的地上,有背风向阳的好处。《要术》地区是散生竹类分布的北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栽培最为有利,因其地日照强,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散生竹类的防寒越冬。

    〔2〕根并茎: 竹鞭连同长着的竹竿。“根”指地下茎,即竹鞭的俗称;实际竹竿的竿基上长的和竹鞭节上长的须根,才是真正的根。“茎”指竹子,即竹竿;实际竹子的地下茎是“竹树”的主茎,其竹竿是主茎的分枝。“根并茎”,即挖出带着一定长度的竹鞭的母竹,作为移植母株。其移植季节,在散生竹类的北区,阴历正月、二月是最合宜的时期。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除酷热、严寒月份外,长年可移植。

    〔3〕散生竹的竹鞭有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延伸的特性,但也有向没有硬物阻遏的肥沃松软土壤延伸的特性,所以“东家种竹,西家治地”并不是绝对的,因此不能排斥向东南延伸的一、二年生新竹也可以移植。

    〔4〕自当满园: 自然会长满一园。按: 散生竹的竹鞭具有在地下横走的特性,竹鞭的节上生芽,有的芽发育成笋,长成竹竿,有的芽抽成新鞭,继续前走,这样,在地下不断地延广和长出新竹,由一个或少数个体可以逐渐发展成为一大片散生竹林,这时就满园了。

    〔5〕少根: 少壮阶段的竹鞭。按: 移植新竹关键在竹鞭的生长能力。一、二年生少年竹所连的竹鞭,处于青壮阶段,鞭芽饱满,鞭根健强,容易栽活,也容易长出新竹、新鞭。三、四年以上的是老龄竹,其所连必为老鞭,不易栽活,即使栽活,由于鞭芽无力,鞭根稀疏老化,出笋、行鞭困难,难得成林,所以不宜选为母株移植。这个记述很合理。

    〔6〕“二月”,各本同,《辑要》引作“三月”。按: 淡竹出笋比毛竹春笋稍迟,一般在阳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则阴历在三月才有笋,“二”疑应作“三”。

    〔7〕炰(fǒu): 油焖。 “酢”即醋字,指笋煮后加醋浸食,下文引《诗义疏》有之。北酸南辣,这里不排斥煮后调醋吃。这和《诗义疏》“米藏”的菹菜不同,“酢”不是“菹”字之误。

    【译文】

    中国北方生长的竹,只有淡竹和苦竹两种;其余名目新奇特异的,记录在后面〔卷十〕中。

    竹宜于栽在高平的地上。靠近土山的地方更为合宜。低地遇上渍水,便会死去。黄白色松软的土最好。

    正月、二月里,掘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竹鞭连同长着的竹竿,去掉叶子,栽在竹园的东北角上;栽植坑要有二尺左右深,栽下后上面覆盖五寸厚的土。竹子的本性喜爱向西南方向延伸,所以要栽在园子的东北角上。几年之后,自然会长满一园。俗话说:“东家种竹,西家整地。”这就是说,竹子会渐渐蔓延到西家地里去。旧竹园东北角上的竹子是老龄竹,栽下去不会成活,就是成活了也不能滋长茂盛,所以必须选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少年竹作为母竹。用稻糠或麦糠作肥料。两种糠可以各别单独施用,不要混合。不要浇水。浇了便会淹死。不要让六畜进入园里。

    二月(?),有淡竹笋吃;四月、五月,有苦竹笋吃。蒸的,煮的,油焖的,醋调的,随各人的爱好。

    要作器具时,必须经过一年之后,才能砍来用。没有经过一年之后的,竹竿软弱,还没有长成。

    笋

    《尔雅》曰:“笋,竹萌也。”〔1〕

    《说文》曰:“筍,竹胎也。”〔2〕

    孙炎曰:“初生竹谓之笋。”

    《诗义疏》云〔3〕:“笋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生,尽九月,成都有之。篃〔4〕,冬夏生。始数寸,可煮,以苦酒浸之,可就酒及食。又可米藏及干〔5〕,以待冬月也。”

    【注释】

    〔1〕见《尔雅·释草》,无“也”字。下文“孙炎曰”,系注《尔雅》文,应列在《尔雅》文后,这里是倒错。

    〔2〕《说文》是:“筍,竹胎也。从竹,旬声。”《要术》原引作“笋”,是后人传抄搞乱,今改复。他处均依今写作“笋”。

    〔3〕《诗经·大雅·韩奕》“维笋及蒲”,孔颖达疏引陆机《疏》文与今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相同,但与《要术》引《诗义疏》大异。

    〔4〕篃(méi):篃竹。《御览》卷九六三“篃竹”引《竹谱》:“篃竹,江汉间谓之箭竿,一尺数节,叶大如扇,可以为篷。”这是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Indocalamus)的竹。现在有的书以其中箬竹(I. tessellatus)为篃竹,竿细而矮,几乎实心,节间仅5厘米,1尺有几节,叶片很大,可作防雨等用具,也可包粽子。

    〔5〕“米藏”,各本同,惟《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为“采藏”,今人校注本从之,其实“米”不是错字。按: 下文引《食经》有米粥腌笋法,卷九《作菹藏生菜法》多用米饭或粥清腌藏瓜菜,“米藏”正是此类,是利用淀粉糖化产生乳酸防腐作用并发出酸香气的菹藏法,即今酸泡笋。

    【译文】

    笋

    《尔雅》说:“笋,是竹的芽。”

    《说文》说:“筍,是竹的胚胎。”

    孙炎〔注解《尔雅》〕说:“刚生的竹叫作笋。”

    《诗义疏》说:“笋都是四月出生。只有巴竹笋,八月出生,一直到九月底还长出,这笋成都就有。篃竹,冬天夏天都出笋。刚长出几寸长时,可以采来煮过,用醋浸着,可以下酒下饭。也可以加米饭腌作酸泡笋,以及晒作笋干,准备冬天食用。”

    《永嘉记》曰:“含竹笋〔1〕,六月生,迄九月,味与箭竹笋相似〔2〕。凡诸竹笋,十一月掘土取皆得,长七八寸。长泽民家,尽养黄苦竹〔3〕。永宁南汉〔4〕,更年上笋——大者一围五六寸〔5〕:明年应上今年十一月笋,土中已生,但未出,须掘土取;可至明年正月出土讫〔6〕。五月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含笋迄七月、八月。九月已有箭竹笋,迄后年四月。竟年常有笋不绝也。”

    《竹谱》曰〔7〕:“棘竹笋〔8〕,味淡,落人鬓发。、二笋〔9〕,无味,鸡颈竹笋〔10〕,肥美。篃竹笋,冬生者也。”

    《食经》曰:“淡竹笋法: 取笋肉五六寸者,按盐中一宿,出,拭盐令尽。煮糜一斗,分五升与一升盐相和。糜热,须令冷,内竹笋咸糜中一日。拭之,内淡糜中,五日可食也。”

    【注释】

    〔1〕含(duò)竹: 也写作“”,据吴末晋初的沈莹《临海异物志》和元代李衎《竹谱详录》卷六“竹”所记,竹竿大如足趾,坚厚直长,竿内白膜上面长着茸毛,浙东沿海山中很多。但未详是何种竹。

    〔2〕箭竹: 竹亚科的Sinarundinaria nitida。竿细劲,可作伞柄、箭竿等。笋供食用。

    〔3〕黄苦竹: 苦竹属(Pleioblastus)的一种,竿皮黄色。苦竹笋,有的不堪食用;有的煮过减煞苦味,可以吃,就是《要术》四五月吃的。

    〔4〕永宁: 县名,汉置,晋因之,治所在今浙江温州。长泽县,隋置,在今陕西;南汉县,刘宋置,在今成都北。《永嘉记》作者郑缉之是刘宋时人,如以二地名为县,时代地区均大相乖违,殊谬。又据《晋书·地理志下》,永嘉郡统辖永宁(郡治所在)、安固、松阳、横阳,仅四县,根本没有长泽县、南汉县。所以这里的长泽、南汉都是永宁县属下的乡里名,不得率尔以县当之。

    〔5〕一围五六寸: 周围有一尺五六寸粗。按: 这是《永嘉记》的习用语,卷四《插梨》引此书就有“子大一围五寸”。“一围”约合一尺,参见《插梨》注释。所记是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其笋粗大达一尺五六寸是习见的。

    〔6〕全年出笋,“正月”明显是“五月”形似之误。如果“讫”连下句读作“讫五月”,则“五月”二字应重复,不然,下文读成“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则与含笋“六月生”违戾,而且作“到”解释的“讫”,下文二见均作“迄”。

    〔7〕《竹谱》: 《旧唐书·经籍志下》农家类著录“《竹谱》一卷,戴凯之撰”。今传本《竹谱》一卷,题“晋戴凯之撰”。按: 戴凯之,字庆豫,武昌(今属湖北)人,曾任南康(治所在今江西赣州)相,余无所知。惟书中引有徐广《杂记》,徐广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则戴应是刘宋时人,并非晋人。此处所引《竹谱》,与今本戴凯之《竹谱》内容相合,当出戴《谱》,是节引。

    〔8〕棘竹: 竹亚科箣(cè)竹属(Bambusa)的竹,参看卷一〇“竹(五一)”注释。

    〔9〕“、”,疑误。按: 戴凯之《竹谱》有、二竹,称:“、二种,至似苦竹 ……笋亦无味,江汉间谓之苦。见沈《志》。音聊,音礼。”沈《志》是吴末晋初沈莹的《临海异物志》,书已佚。“”,字书无此字,“、”很可能是“(lǐ)、(liáo)”残烂后搞错的。

    〔10〕“鸡颈”,戴凯之《竹谱》作“鸡胫”,说其竹“纤细,大者不过如指”,但大如指而“肥美”,疑应作“颈”。鸡颈竹笋,泛指笋味鲜美的小竹笋。

    【译文】

    《永嘉记》说:“含竹笋,六月出生,一直到九月还有,味道跟箭竹笋相似。各种竹笋,十一月掘土下去都会找到,笋有八九寸长。长泽的老百姓家,养的尽是黄苦竹。永宁的南汉地方,全年都出笋——大的周围有一尺五六寸粗。全年出笋是: 明年该出今年十一月土中的笋,已经在土中长着了,不过还没有出土,须要掘开土取得;这笋可以到明年〔五月〕才出土完。五月刚过,六月便有含笋相接。含笋一直出到七月、八月。一到九月,已经有箭竹笋接着,箭竹笋一直接到次年四月。所以一年到头都有笋吃,中间没有间断。”

    《竹谱》说:“棘竹笋,味淡薄,吃了使人鬓发脱落。〔、〕两种笋,没有味。鸡颈竹笋,肉厚鲜美。篃竹笋,冬天出生。”

    《食经》说:“淡竹笋的腌泡方法: 取五六寸长的笋肉,按在盐里面过一夜,拿出来,把盐揩干净。煮一斗稀粥,分出五升来,加入一升盐。等到热粥冷了,把笋放进咸粥里面泡一天。再拿出来,揩干净,然后放进淡粥里面,泡上五天,便可以吃了。”

    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2〕

    燕支、香泽、面脂、手药、紫粉、白粉附

    花地欲得良熟。二月末三月初种也。

    种法: 欲雨后速下;或漫散种,或耧下,一如种麻法。亦有锄掊而掩种者,子科大而易料理〔2〕。

    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不摘则干。摘必须尽〔3〕。留余即合。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五月子熟,拔,曝令干,打取之。子亦不用郁浥。

    五月种晚花。春初即留子,入五月便种,若待新花熟后取子,则太晚也。七月中摘,深色鲜明〔4〕,耐久不黦〔5〕,胜春种者。

    负郭良田种一顷者,岁收绢三百匹。一顷收子二百斛,与麻子同价,既任车脂,亦堪为烛〔6〕,即是直头成米。二百石米,已当谷田;三百匹绢,超然在外。

    一顷花,日须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十百为群,自来分摘;正须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单夫只妇,亦得多种。

    【注释】

    〔1〕卷首总目作“及栀子”,这里无“及”字,均仍其旧。问题是篇中根本没有提到“栀子”,和《漆》的没有提到种漆同样有矛盾。可能有脱漏,或者想写而没有写上。《农政全书》卷三八引《要术》有种栀子法,其实引自《辑要》“新添”的内容,《农政》误题。红蓝花: 即菊科的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其花红色,叶片像蓼蓝,所以又名“红蓝花”。古时常利用花中所含红色素作化妆品,如胭脂等类。现在主要作药用,是比较贵重的药材。《要术》时代还没有作药用。北方春播红花,阴历二月末三月初是播种适期。阴历五月成熟。五月可种夏播秋收的晚季花。栀子,茜草科的Gardenia jasminoides,果实可作黄色染料,所以与红花同列,可惜篇中无一字提及栀子。

    〔2〕“子科大”,各本相同,《辑要》引也一样。但“子”上应脱“省”字,是说点播的省子而科丛大。《四时纂要·五月》引《要术》正作“省子而科,又易断治”。按: 红花种子比较细小,春播必须趁雨播种,防止春旱不易出苗。头状花序顶生,采摘时用三个指头抽出其筒状花冠,这是人们需要的部分。抽摘时必须细心,由于花冠的下部被抽断了,必须注意不可伤及基部的子房,因为还要留着结子。刨穴点播的植株较稀,科丛较大,抽摘时比较便利,比撒播的、条播的都强些。

    〔3〕红花花瓣由黄变红时必须及时采摘,一般在24——36小时内采的,花色最为鲜美,过后就变暗红色而凋萎。要是在今天早晨看到花蕾内露出一些黄色小花瓣时,明天早晨就该采摘。采摘时间必须在清晨露水未干以前,因为红花叶子的叶缘和花序总苞上都长着很多的尖刺,早晨刺软不扎手,等到太阳一高露水干了以后,刺变硬,不但刺手,操作不便,毛手毛脚还会抽伤子房,并且晚了花冠变得萎软,手抓上容易结块,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再迟,就凋谢没法采,采来也没有用了。所以当天必须全部采光,不能留着白白损失。

    〔4〕红花花冠橘红色,“深”谓红色较鲜明,孟方平同志说“深”是“染”字之误,不必作此解。

    〔5〕黦(yuè): 黄黑色。

    〔6〕红花子含油量达20%——30%,这里就是利用其子作成火炬式的“烛”。

    【译文】

    种红花的地要求肥沃,整治得细熟。二月末三月初下种。

    种法: 要在雨停后赶快播种;或者〔等到土表发白时〕撒播,或者用耧条播,像种大麻一样。也有用锄头刨穴点播,然后覆土的,这样,种子〔省〕而科丛大,又容易料理。

    花开后,要每天趁天凉时采摘。不摘就干萎了。采摘必须要全部摘完。留下的不要多久便会凋萎。

    五月种子成熟,拔下,晒干,打下种子〔,贮藏好〕。种子也不能郁坏。

    五月种晚红花。春天种时就预先留下一部分种子,到五月便种,如果等到春播的种子生长成熟后再拿新种子来种,就太迟了。七月中摘这批花,红色鲜明,耐久不会变晦暗色,比春天种的要强。

    在城市近郊的好地上,种上一顷红花,一年可以卖去,收到三百匹绢。一顷地可以收得二百斛种子,种子和大麻子价格相同,既可以〔榨油〕用来作车毂的润滑油,也可以作烛。种子的价格用米价抵值,就抵得上二百石米。二百石米,已经抵得上一顷谷田的收入;还有三百匹绢是超出在外的。

    一顷地的花,每天须要百把个人采摘,单靠自己一家人的人手,十分工作量完成不了一分。怎么办,这只要驾着车子到地头上,每天早晨,便会有男女小孩,十几个一群,几十百把个一群,前来帮助摘花。酬劳只要公平地把花量出来,两家对半平分就行了。所以,就是单身的男子妇女,也可以多种。

    杀花法〔1〕: 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着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作燕脂法: 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2〕,无者,即草灰亦得。以汤淋取清汁,初汁纯厚太酽,即杀花〔3〕,不中用,唯可洗衣;取第三度淋者,以用揉花,和,使好色也。揉花。十许遍,势尽乃止。布袋绞取淳汁,着瓷碗中。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着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瀋〔4〕,以和花汁。若无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用。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着帛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

    合香泽法: 好清酒以浸香: 夏用冷酒,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5〕。藿香,苜蓿,泽兰香〔6〕,凡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7〕。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泽欲熟时,下少许青蒿以发色。以绵幕铛觜、瓶口,泻着瓶中。

    合面脂法: 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方。煎法一同合泽,亦着青蒿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8〕。

    其冒霜雪远行者,常啮蒜令破,以揩唇,既不劈裂,又令辟恶。小儿面患皴者〔9〕,夜烧梨令熟,以糠汤洗面讫,以暖梨汁涂之,令不皴。赤蓬染布〔10〕,嚼以涂面,亦不皴也。

    合手药法: 取猪 一具〔11〕,摘去其脂。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人二七枚,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12〕,打碎。着汁中,仍浸置勿出——瓷瓶贮之。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注释】

    〔1〕红花除含有红花红色素外,并含有红花黄色素,黄色素大大多于红色素。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三:“红花 ……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所以必须褪去黄色素,然后才能作为红色染料。《要术》的褪黄法是第一道用清水淘洗,绞去一部分黄色素,第二道进一步用酸浆水淘洗,利用有机酸使黄色素分解出而绞去之。但这样使人产生疑窦,是不是红色素也会被褪去;但是不会的,参看注释〔3〕。杀,读作shài。

    〔2〕落藜: 藜科地肤(Kochia scoparia)的别名,也叫“落帚”、“扫帚菜”,其茎枝可作扫帚。 藜藋(diào): 即藜科的藜(Chenopodium album),藜有所谓“灰藋”、“蔏藋”、“蒴藋”等的别名。

    〔3〕杀花: 褪下花的红色。“杀”是褪掉、除去之意;红花黄色素褪去不要,这里是褪下红色素,却是要的。“花”指已经褪去黄色素的干后散收着的花,再拿来褪取红色作胭脂用,非指新摘的红花再来“杀”去黄色。启愉按: 鲜红花用水和酸浆淘洗褪去黄色素,是不是红色素也会同时被褪去?这个疑问,恐怕读者们都会有的。通过本条胭脂法的记载,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请放心,不会的。物质由于其内部理化结构、性质等的不同,对某种溶液的反应也不同。黄色素溶解于酸溶液,可以被它溶解而除去;红色素不溶解于酸溶液,所以不会被溶解去,而溶解于碱溶液,所以能通过碱性溶液分解取得。我们知道,草木灰中含有较高的钾,呈碱性,贾氏正是从经验上利用这一特性溶取红色素的。这是我个人的推理解释,没有经过化学实验,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是重要的。

    〔4〕瀋(shěn): 汁液。

    〔5〕鸡舌香: 桃金娘科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作香料或入药,其近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又名“母丁香”;其花蕾别名“丁香”。原注“故为‘丁子香’也”中的“为”字,各本同,通“谓”,但在《要术》中无第二例,仍疑原作“谓”,后人同音写错作“为”。

    〔6〕藿香: 唇形科的藿香(Agastache rugosus),多年生芳香草本。 苜蓿: 即所谓“苜蓿香”,古时多用以配制香料,如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二及《千金翼方》等都有记载,非指豆科的苜蓿,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泽兰: 菊科的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多年生草本,茎、叶含芳香油。

    〔7〕植物性芳香油溶解于乙醇,不溶解于水。此法用乙醇稀溶液(清酒)浸出植物性芳香油溶液,然后过渡到非干性油脂中,再蒸发去水分,制成润发香油(“香泽”)。其中用淬火的方法测试水分是否干尽,很是细致合理。同样的方法用于固态的动物性油脂,则成润面香脂(“面脂”)。

    〔8〕“青油”,各本同。今俗名桕子油为“青油”,在《要术》不可能有,而且是干性油,不能用于唇脂。金抄“青”字空白一格,则究竟是否“青油”,尚未可必,但无从推测是什么油。

    〔9〕皴(cūn): 皮肤因风吹或受冻而干裂。

    〔10〕“赤蓬”,两宋本等如文,湖湘本等作“赤连”,都不可解。所谓“染布”,指将这种植物的润滑性液汁浸染在布上,准备随时嚼汁涂面防皴。《四时纂要·五月》“燕脂法”是将红花先染在布上,要用时再用灰汁褪出布上的红汁来作胭脂。这和“赤蓬染布,嚼以涂面”的方法相类似,但“赤蓬”未详是何种植物,也许有错字。

    〔11〕猪(yí): 《本草纲目》卷五〇“豕”:“……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并载有用猪浸酒防皴方。此字新旧《辞源》、《辞海》均未收,但均收有“胰子”条目,说是旧时妇女用猪胰浸酒涂手面可以防皴,因相承称肥皂为“胰子”。这是承宋代字书《类篇》“,亦作胰”之误。启愉按: 猪胰位于胃下,贴在腹后壁上,呈带状,红紫色,俗名“尺”;位于两肾中间,呈椭圆状,黄白色,多润滑液汁: 二者绝非一物。猪浸酒防皴,农村妇女类能道之,有的地方讹称“猪衣”;用猪胰防皴,则有未详。

    〔12〕甘松香: 败酱科的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多年生矮小草本,根茎有浓烈香气,可制香料,并供药用。

    【译文】

    褪去红花黄汁的方法: 花摘回来随即用碓捣得烂熟,加水淘洗,用布袋盛着,绞去黄色的汁;再捣,用发酸澄清的粟饭浆水淘洗,又用布袋绞去黄汁,这时可以把绞干的红花收起来准备染红色,不要丢掉。绞干后,把花放入瓮器中,用布盖在瓮口上。到当夜鸡叫时,拿出来再捣匀,摊在席子上,晒干。〔就这样把散花收起来,〕比捏成饼要好。捏成饼的,里面干不透,花便窝坏了。

    作胭脂的方法: 预先把落藜、藜藋和蒿草烧成灰,如果没有,就用普通的草灰也可以。用热水冲淋,取得比较清淡的灰汁,第一道淋出的汁,太纯酽,拿来褪下花〔的红色〕,不合用,只能用它洗衣服;要再淋一道,拿第三道淋出的汁,用来揉花,碱性平和,可以使颜色鲜明。拿来揉花。要揉十来遍,使红色完全褪出为止。再用布袋绞取揉出的纯红汁,盛在瓷碗中。又取两三个酸石榴,擘破取出子来,捣破,加少量很酸的粟饭浆水调和,用布包裹着绞出酸汁,和到红花汁里。如果没有石榴,用好醋和进酸饭浆里,也可以用。要是连醋也没有,拿极酸的澄清的饭浆水,也可以单独使用。再拿酸枣大的白米粉一颗,放进红花汁里,白粉多了,颜色就不够红。用没有油腻的干净竹筷子,长时间地用力搅拌。然后用东西盖在碗口上,到夜里,倒掉上面的清汁,到纯厚的地方停止,把它倒进一个用熟绢缝制的尖角形的袋子里,离空挂着。明天,半干半湿时,拿出来捻成小瓣儿,像半颗大麻子的大小,让它阴干,就成功了。

    配制润发油的方法: 先用纯净的清酒浸渍香料: 夏天用冷酒,春天秋天用温酒,冬天要更热些。用鸡舌香、习俗上因为它的形状像小钉子,所以称为“丁子香”。藿香、苜蓿、泽兰香,共四种,用新丝绵包着,浸在酒里。夏天浸一夜,春天秋天两夜,冬天三夜。拿芝麻油两份,猪脂一份,放入小铜锅里,和入浸香的酒,一起煎沸几次之后,便用文火缓缓地煎,然后加入浸过的香再煎。文火一直煎到傍晚,水分煎干了,不再沸了,便煎成熟了。拿个火头淬到香油里,如果发出响声,表示水还没有干尽;如果有烟冒出,听不到声音,便是水干尽了。香油将要成熟的时候,加入少量的青蒿,使它增添色泽。最后,用丝绵同时蒙住小铜锅的嘴和准备装的瓶口,〔作两重过滤,〕倒进瓶子中保存。

    配制润面香脂的方法: 用牛骨髓。牛骨髓不够,可以和些牛脂进去。如果连牛髓也没有,单用牛脂也可以。用温温的酒浸泡丁香和藿香两种香。浸法同浸润发油的方法一样。煎法也一如煎润发油的方法,也加入青蒿使增加色泽。拿丝绵过滤到瓷杯或者漆杯中,让它冻凝。假如要作涂嘴唇用的唇脂,可以和进一些熟朱砂,外面用青油涂裹。

    冒着霜雪远行的人,常常把大蒜咬破,揩在嘴唇上,既可以防止嘴唇裂开,又可以辟除邪恶。小儿脸上皮肤皴裂的,夜间把梨子煮熟,先用米糠烧的热水洗过脸,再用暖梨汁涂在脸上,可以不皴裂。或者用赤蓬染的布,嚼出汁来,涂在脸上,也不会皴裂。

    配制“手药”的方法: 取猪一个,摘去附着的脂肪。连同青蒿叶放入好酒里面尽情地揉挼,使汁极其滑腻。用十四颗白桃仁,剥去黄色的种皮,研碎,用酒浸过,取它的液汁用。拿丝绵包裹丁香、藿香、甘松香和十颗橘核,要打碎。一起放入汁中,就这样浸着搁着,不要拿出来——用瓷瓶贮藏着。夜间,用煮细糠的热水,把脸洗干净,揩干,将这药涂在脸上手上,能使手面柔软滑润,冬天不会皴裂。

    作紫粉法: 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着胡粉,不着人面。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1〕,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作米粉法: 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使甚细〔2〕,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作者,不得好也。于木槽中下水,脚踏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中多着冷水以浸米,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须易水,臭烂乃佳。日若浅者,粉不滑美。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酒耙搅,淘去醋气——多与遍数,气尽乃止。

    稍稍出着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着别瓮中。粗沉者更研,水沃,接取如初。研尽,以耙子就瓮中良久痛抨,然后澄之。接去清水,贮出淳汁,着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尘污。良久,清澄,以杓徐徐接去清,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着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灰不复湿乃止。

    然后削去四畔粗白无光润者,别收之,以供粗用。粗粉,米皮所成,故无光润。其中心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光润者,名曰“粉英”。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干。足将住反手痛挼勿住〔3〕。痛挼则滑美,不挼则涩恶。拟人客作饼,及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

    作香粉法: 唯多着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馥。亦有捣香末绢筛和粉者,亦有水浸香以香汁溲粉者,皆损色,又费香,不如全着合中也。

    【注释】

    〔1〕落葵: 落葵科的落葵(Basella rubra),又名胭脂菜。其子实为浆果,含有紫色素,可作敷面粉和唇脂。

    〔2〕(fèi): 舂。

    〔3〕足: 这里作“满足”“足够”解。

    【译文】

    作紫粉的方法: 用极精白的“英粉”三份,铅粉一份,不加铅粉,不容易敷着在脸上。混合调匀。把落葵的子实蒸熟,用生布绞出紫色液汁,和进粉里,在太阳底下晒干〔,就作成了〕。如果颜色嫌淡,再蒸些子实,取得液汁,重新照样调浓些。

    作精白米粉的方法: 粱米第一好,粟米第二。必须用纯净的一种米,不要让它有混杂。舂到很白。把碎米拣掉。每一种米,各自纯净地作,不要混进别种的米。混进别种的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都作不好。把米搁在木槽里,加水,用脚踏十来遍,淘净;〔换水再淘,〕到水清为止。在大瓮中多放冷水,把米浸着,春天秋天浸一个月,夏天浸二十天,冬天浸六十天,天数多些为好。不需要换水,米烂发臭了才好。如果日子不长,粉就不会细滑。日子浸满之后,〔倒掉臭水,〕再汲新水灌进瓮里,用酒耙搅捣荡洗,淘去酸气——换水多淘几遍,到没有气味才停手。

    少量地倒点出来在砂盆里,尽量地研细,再加进水,搅动调匀。舀出白米汁灌入绢袋子中,过滤到另外的瓮里。〔再倒点出来再研,再过滤。〕沉在原来的瓮底〔和绢袋底〕的粗粒,再研细,再加水,再搅匀,再照样舀出来过滤过。统统研尽过滤之后,用耙子就瓮中的粉汁长时间尽情地抨击,然后让它澄清。澄清后,舀去上面的清水,将纯浓汁倒在一个大盆里,拿一根木杖在汁中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要左右换方向——三百多圈,然后搁着〔让它沉淀〕,盖好瓮口,别让灰尘给染污了。过了很久,澄清了,用杓子小心缓缓地舀掉上面的清水。随即拿三重布贴在湿粉上,布上盖一层粟糠,糠上再盖灰;灰吸收水分湿了,再换上干灰,到灰不再湿为止。

    最后,将大盆中这块粉的四边上虽白而粗没有光泽的粉,割下来,另外作为粗粉用。粗粉是米皮所成,所以没有光泽。粉块中心,圆圆的一块像钵形的,很像熟鸭蛋白的光泽的,叫作“英粉”。英粉是米心所成,所以有光泽。在没有风没有尘土,又有好太阳的日子,拿下来放在床箔上,用刀子将英粉削成梳掌形的片子,在太阳底下晒,直到晒干。干后,由多人多双手不停地尽量揉挼。尽情揉挼,粉就细腻滑美,不这样,就粗糙不好吃。这英粉可以准备作饼款待客人,也可以作香粉妆饰身体。

    作香粉的方法: 最好的办法是多搁些整颗的丁香在粉盒子里,自然芬芳馥郁。有人把丁香捣成末,用绢筛筛过和到粉里,也有人用水浸丁香,拿香汁调和粉的,都会使粉失去白色,而且又费香,不如整颗放在盒子里好。

    种蓝第五十三

    《尔雅》曰:“葴,马蓝。”注曰:“今大叶冬蓝也。”〔1〕

    《广志》曰:“有木蓝〔2〕。”

    今世有茇赭蓝也〔3〕。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文同。注文与郭璞注同。马蓝,爵床科的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多年生灌木状草本,产于我国西南部、东南部。叶可制蓝靛。其根供药用,现在中药上用为“板蓝根”的一种。郭璞注《尔雅》所称“大叶冬蓝”,即指此种。

    〔2〕木蓝: 豆科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常绿灌木,叶似槐叶,亦称“槐蓝”。产于广东、福建等省。叶可制蓝靛。但崔寔地区不能种木蓝,木蓝是“大蓝”之误。

    〔3〕“茇赭蓝”可能是蓝的一个品种。按《要术》种的蓝是蓼科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也单称“蓝”。一年生草本,我国原产,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译文】

    《尔雅》说:“葴(zhēn),是马蓝。”注解说:“就是现在的大叶冬蓝。”

    《广志》说:“有木蓝。”

    现在有茇赭蓝。

    蓝地欲得良。三遍细耕。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种之。治畦下水,一同葵法。蓝三叶浇之。晨夜再浇之。薅治令净。

    五月中新雨后,即接湿耧耩,拔栽之。《夏小正》曰:“五月启灌蓝蓼 〔1〕。”三茎作一科,相去八寸。栽时宜并功急手,无令地燥也。白背即急锄。栽时既湿,白背不急锄则坚确也〔2〕。五遍为良。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 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3〕,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别蓝〔4〕。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5〕,八月用染也。”

    【注释】

    〔1〕“启灌”,两宋本作“浴灌”,他本作“洛灌”或“洛雚”,均误。自北宋本到现在的中日整理本,均承误未改。启愉按: 《夏小正》原文是:“五月 ……启灌蓝蓼。”《夏小正》是西汉戴德所传,他的解释是:“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者,丛生者也。”清顾凤藻《夏小正经传集解》卷二:“陶,除也。 ……熊安生曰:‘开辟此丛生之蓝蓼,分移使之稀散。’”说明“灌”是“灌丛”的意思,指稠密丛生的苗;“启”是“别”,就是分开,也就是移栽,下文引崔寔有“五月可别蓝”可证。《要术》正是说五月移栽蓝苗,故引《夏小正》文为证。“浴灌”,只能解释为淹灌,既与正文毫不相干,尤非蓝苗所宜。

    〔2〕“确”同“塙”,指土坚硬结块。《要术》虽有“坚垎”字,但这未必是“垎”字之误。

    〔3〕荄(gāi): 草根。

    〔4〕“别蓝”,各本均作“刈蓝”,但“榆荚落时”才种蓝,五月怎可收割,这也是从北宋本以来到今人整理本一直错着的字。启愉按: 《玉烛宝典·五月》引《四民月令》是:“是月也,可别稻及蓝。”《要术·水稻》引崔寔也明确记载:“五月,可别稻及蓝。”“刈”明显是“别”字之误,据改。

    〔5〕“木蓝”,各本相同,这也是从北宋本以来一直到今天的整理本长期错着的字。启愉按: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豆科,常绿灌木,叶似槐叶,又名槐蓝。产于广东、福建等省,《唐本草》、《本草图经》都说出岭南,《四民月令》地区不可能种木蓝。爵床科的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郭璞注《尔雅》称“大叶冬蓝”,《本草衍义》、《救荒本草》称为“大叶蓝”或“大蓝”,这正是这里崔寔说的“冬蓝”,别名“大蓝”,则“木蓝”是“大蓝”之误。元刻《辑要》引《要术》转引崔寔正作:“冬蓝,大蓝也。”是唯一正确的字(殿本《辑要》仍误作“木蓝”)。

    【译文】

    种蓝的地要肥好。精细地耕三遍。三月中浸种子催芽,作畦种下。治畦浇水,一切同种葵菜的方法一样。蓝苗长出三片叶子,就浇水。要早晨、夜晚浇两次。把杂草薅除干净。

    五月里下过雨后,就趁湿用耧耩出栽植沟,畦里拔出蓝苗来移栽。《夏小正》说:“五月〔移栽〕丛生的蓝和蓼。”三株栽一窝,每窝相距八寸。栽时应该两工并一工地快栽,不要让地干燥掉。地面发白就赶紧快锄。栽时地是湿的,白背时如果不快锄,地会变干硬。锄五遍才好。

    七月中,掘一个沤蓝的坑,大小能容纳一百来把蓝把的。将麦秆和泥捣熟,用来涂抹在坑底和四壁,都要五寸厚,再用草苫遮蔽四壁。把蓝割来,叶朝下倒竖在坑中,灌水,用木棍和石头镇压在蓝把上面,让它没水。天热沤一夜,天凉沤两夜,捞掉沤过的茎叶,把蓝汁舀到大瓮里。比例是十石的大瓮,加入一斗五升的石灰,急速用耙子剧烈抨击,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停手。让它澄清,倒去上面的清水;另外掘一个小坑,把蓝汁的沉淀倒在坑中。等到这沉淀干到像厚粥那样时,再舀回到瓮中,蓝靛便作成了。

    种十亩的蓝,抵得上种一百亩的谷田。能够自己染青的,利益还要加倍。

    崔寔说:“榆荚落下时,可以种蓝。五月,可以〔移栽〕蓝。六月,可以种冬蓝。”“冬蓝,就是〔大〕蓝,八月里用来染色。”

    种紫草第五十四

    《尔雅》曰〔1〕:“藐,茈草也〔2〕。”“一名紫草〔3〕。”

    《广志》曰:“陇西紫草〔4〕,染紫之上者。”

    《本草经》曰:“一名紫丹。”〔5〕

    《博物志》曰:“平氏山之阳,紫草特好也。”〔6〕

    【注释】

    〔1〕见《尔雅·释草》,无“也”字。“一名紫草”是注文。今本郭璞注是:“可以染紫。一名茈,《广雅》云。”《广雅·释草》文作:“茈,茈草也。”

    〔2〕茈(zǐ)草: 茈,同“紫”。茈草即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rhizon),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颇粗壮,长约7——15厘米,粗可达1.5厘米,含有紫草红色素,可作紫色染料,也供药用,质脆,易折断。果实为粒状小坚果。

    〔3〕紫(lì)草: 就是紫草,见《广雅·释草》。但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九释为“蒨草”。按: 蒨草即茜草科的茜草(Rubia cordifolia),根含茜素,可染绛色,即大红色,而紫草是染紫色的,二者有不同。

    〔4〕陇西: 郡名,有今甘肃陇西等地。

    〔5〕《神农本草经》“紫草”条载:“一名紫丹,一名紫芺(ǎo)。”

    〔6〕今本《博物志》不载此条。《神农本草经》“紫草”下陶弘景注引《博物志》及《御览》卷九九六“紫草”引《博物志》均作:“平氏阳山,紫草特好。”平氏,县名,在今河南桐柏。

    【译文】

    《尔雅》说:“藐(miǎo),是茈草。”〔注解说:〕“又名紫草。”

    《广志》说:“陇西的紫草,染紫色是最好的。”

    《本草经》说:“紫草,一名紫丹。”

    《博物志》说:“平氏山的南面,紫草特别好。”

    宜黄白软良之地,青沙地亦善;开荒黍穄下大佳。性不耐水,必须高田。

    秋耕地,至春又转耕之。三月种之: 耧耩地,逐垅手下子,良田一亩用子二升半,薄田用子三升。下讫劳之。锄如谷法,唯净为佳;其垅底草则拔之。垅底用锄,则伤紫草。

    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芳蒲反燥载聚,打取子。湿载,子则郁浥。

    即深细耕。不细不深,则失草矣。寻垅以杷耙取,整理: 收草宜并手力,速竟为良,遭雨则损草也。一扼随以茅结之,擘葛弥善。四扼为一头,当日则斩齐,颠倒十重许为长行,置坚平之地,以板石镇之令扁。湿镇直而长,燥镇则碎折,不镇卖难售也。

    两三宿,竖头着日中曝之,令浥浥然。不晒则郁黑,太燥则碎折。五十头作一洪〔1〕,洪,十字,大头向外,以葛缠络。着敞屋下阴凉处棚栈上。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其利胜蓝。

    若欲久停者,入五月,内着屋中,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过立秋,然后开出,草色不异。若经夏在棚栈上,草便变黑,不复任用。

    【注释】

    〔1〕洪: 作为一大捆的特用俗语。四把作一头,五十头捆成一洪。捆法是大头向外,小头向内,一头一头十字交叉地排叠起来,再用葛缠扎牢固。

    【译文】

    紫草宜于种在黄白色松和的好地上,种在青色砂壤土上也好;而新开荒种过一熟黍穄的地,接种紫草最好。性质不耐水,必须种在高地上。

    秋天把地耕翻,到春天再耕一遍。三月播种: 用耧耩出播种沟,随着沟撒下种子,好地一亩用二升半种子,薄地一亩用三升。种好后,耢平。锄草如同锄谷的方法,越干净越好;沟底的杂草,用手拔掉。沟底如果用锄,会伤紫草根。

    九月里种子成熟时,割下来摊着。等稃壳干燥了,再聚拢来,打下种子收好。湿时积聚,种子会窝坏。

    〔植株割下后,〕随即又深又细地把地耕翻。不耕深耕细,紫草〔根不能全都翻出来〕,收获就受到损失了。一行一行地用手用铁齿耙把根耙拢来,加以整理: 收根要多人齐力尽快收完为好,遇上下雨,根就受损失了。收得一把,随即用茅草扎好,擘葛来扎更好。四把扎成一头,当天就要整理完毕。一头一头头尾颠倒着叠上十来层,不断地向外延长,叠成一长条;要叠在坚实平正的地面上,然后拿石板压在上面,让它压扁。湿时镇压,草根又直又长;燥了再压,根就会折断破碎;没有压过的,卖时不受欢迎。

    过了两三夜,拿下来头朝上在太阳底下晒,让它晒到半干半湿。不晒过,郁闭着会变黑;晒得太燥了,又会断碎。五十头捆成一洪,洪是十字交叉地拿大头一端朝外排列,再用葛捆扎起来。搬进没有墙壁的敞屋里,搁在阴凉地方的棚架上。棚架下面不要让驴马和人大小便,又忌烟熏——这些都会使紫草失去原有的颜色。种紫草的利益,胜过种蓝。

    如果要存放长久些的,到五月,搬进屋里来,关上门和窗,用泥严密涂封缝隙,不要让风进去或漏气。过了立秋,然后开门取出来,草根的颜色不起变化。假如仍然留在棚架上过夏,草根便变成黑色,不能再用了。

    伐木第五十五

    种地黄法附出

    凡伐木,四月、七月则不虫而坚韧。榆荚下,桑椹落,亦其时也。然则凡木有子实者,候其子实将熟,皆其时也。非时者,虫而且脆也。

    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1〕,虫皆不生。水浸之木,更益柔韧。

    《周官》曰〔2〕:“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郑司农云:“阳木,春夏生者;阴木,秋冬生者,松柏之属。”郑玄曰:“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冬则斩阳,夏则斩阴,调坚软也。”按: 柏之性,不生虫蠹,四时皆得,无所选焉。山中杂木,自非七月、四月两时杀者,率多生虫,无山南山北之异。郑君之说,又无取。则《周官》伐木,盖以顺天道,调阴阳,未必为坚韧之与虫蠹也。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禁止伐木。”郑玄注云:“为盛德所在也。”“孟夏之月 ……无伐大树。”“逆时气也。”〔3〕“季夏之月 ……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为斩伐。”“为其未坚韧也。”“季秋之月 ……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 ……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此其坚成之极时也。”

    《孟子》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4〕赵岐注曰:“时谓草木零落之时;使材木得茂畅,故有余。”

    《淮南子》曰:“草木未落,斤斧不入山林。”高诱曰:“九月草木解也。”〔5〕

    崔寔曰:“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间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十一月,伐竹木。”

    【注释】

    〔1〕煏(bì): 烘干。

    〔2〕见《周礼·地官·山虞》,文同。“郑司农云”是郑玄先引郑众之说,而后申说己意,故自称“玄谓”。贾氏改为二人分注形式。

    〔3〕引《月令》注文,均郑玄注,除虚字互异外,余同。

    〔4〕见《孟子·梁惠王上》,末句有“也”字,这也是颜之推说的“河北经传,悉略此字”。

    〔5〕见《淮南子·主术训》。今本高诱注作:“九月草木节解,未解不得伐山林也。”有下句才有针对性,意义明豁。今本题高诱注者,杂有许慎注文,而题许慎注者(如《四部丛刊》本),实际多与高注本相同。两本实已混淆,无从分别,而《要术》引高注意有未尽。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及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多引许注,则许注本唐时尚在。

    【译文】

    凡砍伐树木,四月、七月砍伐的不生蛀虫,而且木质坚韧。榆荚落下,桑椹掉落,也是砍伐榆树和桑树的合适时令。这样看来,凡是结果实的树木,等它的果实将要成熟的时候砍伐,也都合时宜。不合时宜砍伐的,容易生虫,而且木质也脆。

    所有不在合适时令砍伐的树木,把它浸在水里沤一个月,或者逼近火旁烘干,也都可以防蛀。水浸过的木材,更增加柔润坚韧。

    《周礼》说:“十一月砍伐阳木,五月砍伐阴木。”郑众解释说:“阳木是春夏才是绿色的;阴木是秋冬常绿的,像松柏之类。”郑玄解释说:“阳木是生在山的南面的,阴木是生在山的北面的。冬天砍伐阳木,夏天砍伐阴木,可以分别调剂坚韧和松软。”〔思勰〕按: 柏树的本性,不生蛀虫,一年四季都可以采伐,没有选定什么时间的必要。至于山中其他的杂树,如果不是七月、四月两个时期砍伐的,都会生虫,没有山南面山北面的分别。郑玄的说法,也不足取。《周礼》关于伐木的规定,也许只是顺应天道,调和阴阳,未必是为了坚韧和虫蛀的问题。

    《礼记·月令》说:“正月 ……禁止砍伐树木。”郑玄注解说:“因为正是树木回苏再生的时期。”“四月 ……不得砍伐大树。”注解说:“因为违抗了树木生气勃勃的时机。”“六月 ……树木正旺盛生长着,命令‘虞人’到山里巡行,查勘树木,不得有斩伐的事情。”注解说:“因为还没有长坚韧。”“九月 ……草木都萎黄凋落,可以砍柴薪烧炭。”“十一月 ……冬至了,可以砍伐树木,斩箭竹作箭。”注解说:“这是竹木长成最坚硬的时令。”

    《孟子》说:“按时令带着斧头上山林,那么,建造的木材便用不完。”赵岐注解说:“时令是指草木凋零的时候;〔能在凋零以前不去砍伐〕,使材木顺畅地生长壮茂,所以有用不完的余材。”

    《淮南子》说:“草木没有凋落以前,斧头不得入山林。”高诱注解说:“九月是草木凋落的时候。”

    崔寔说:“从正月一直到六月,不可以伐树木;就是伐来也一定生蛀虫。有人说:‘只要某个月内没有壬子日,就在这个月的上旬砍伐,即使是春夏二季砍伐的,也不会生蛀虫。’虽然这样,但是还是有裂缝开坼的弊病,又犯了时令,如果不是急需,不要砍伐。十一月,可以砍伐竹木。”

    种地黄法〔1〕: 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上旬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五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2〕。逐犁后如禾麦法下之〔3〕。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

    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石。

    有草,锄,不限遍数〔4〕。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心。〔5〕

    今秋取讫,至来年更不须种,自旅生也。唯须锄之。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6〕

    【注释】

    〔1〕地黄: 玄参科的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多年生草本。其肉质根茎可染黄色,亦供药用。

    〔2〕还: 读为“旋”,即不久、立即。

    〔3〕“如禾麦法下之”,各本相同,但很难理解。启愉按: 《要术》栽培地黄的方法跟现在相同,都是用种根(即根茎)繁殖。根茎是一段一段地间隔着用手放下去的,而且根茎上有芽眼,芽眼必须上者向上,上下不能颠倒,怎么可以像种禾麦那样抓一把溜子?果真如此,种法是十分粗放的。《辑要》编者看来懂得地黄的种法,因此引《要术》时删去“如禾麦法”四字,是合理的。又,地黄种法应附在种染料作物某篇之后,现在附于《伐木》,可能是全卷写成后再补上的。

    〔4〕不限遍数: 遍数没有限制。启愉按: 地黄不是中耕遍数越多越好。地黄根系分布较浅,只宜行浅中耕,锄破土壳即可,不宜深,不宜频,否则伤根,影响根茎的形成和生长。有草自须除净,但将要出现根茎时,即应停止中耕,杂草只宜用手拔除。

    〔5〕地黄叶丛生于茎的基部,或基生于根部,贴近地面,茎端抽生花梗,故中耕时泥土极易沾盖于叶上和茎心,影响生长。为避免此弊,现在也用小手锄或花锄细心锄治。

    〔6〕宿根植物连年留种,都会滋生病害虫害。地黄宿根连种四年,太长,必生病虫害。

    【译文】

    种地黄的方法: 须要黑色壤土的肥地,细熟地耕五遍。种植时间,三月上旬是上好的时令,中旬是中等时令,下旬是最晚的时令。一亩地下五石种根。种根就用三月里掘出的,立即种植,跟在犁道后面像种禾、麦那样的种下去(?)。到四月底五月初,出苗了。到八月底九月初,根已经长成,可以作染料。

    假如要留着根茎作种的,就留在地里不要掘出来。等到明年三月,再掘出来作种。一亩地可以收得三十石根茎。

    有草,就锄,遍数没有限制。锄的时候,应该另外作成一种小手锄,不要让泥土沾盖着苗心。

    今年秋天收根之后,到明年不需要再种,自然有宿根在地,会再发苗长根茎,只要锄草整治就行。这样,可以连续四年不需要再种,都会宿根自生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