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齐民要术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种桑、柘第四十五

    养蚕附

    《尔雅》曰〔1〕:“桑,辨有葚,栀。”注云:“辨,半也。”〔2〕“女桑,桋桑。”注曰:“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也。”“桑,山桑。”注云:“似桑〔3〕。材中为弓及车辕。”

    《搜神记》曰〔4〕:“太古时,有人远征。家有一女,并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云:‘能为我迎父,吾将嫁于汝。’马绝韁而去,至父所。父疑家中有故,乘之而还。马后见女,辄怒而奋击。父怪之,密问女。女具以告父。父射马,杀,晒皮于庭。女至皮所,以足蹙之曰:‘尔马,而欲人为妇,自取屠剥,如何?’言未竟,皮蹶然起〔5〕,卷女而行。后于大树枝间,得女及皮,尽化为蚕,绩于树上。世谓蚕为‘女儿’,古之遗言也。因名其树为‘桑’,桑言丧也。”

    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6〕。

    【注释】

    〔1〕引文见《尔雅·释木》,文同。注都是郭璞注。

    〔2〕辨,半也: 辨是一半的意思。这可以有两种解释。按: 桑树通常雌雄异株,则一半有椹可以指雌雄异株的桑,别名为“栀”。但桑树也偶有雌雄同株的,则一株中只有雌花结果,也可以说一半有椹,那么,雌雄同株的桑,才另名为“栀”。似以后者较通顺,因为它不是通常的,所以有“栀”的异名。

    〔3〕似桑: 这就不是桑。现代字书有解释桑是山毛榉科的柞树的,今人也有这样认为的;又有解释是桑科的柘树的。总之,桑不是桑,有可能是柞树。

    〔4〕今本《搜神记》都是后人辑集成书,颇见糅杂。《丛书集成》本《搜神记》二十卷,据《秘册汇函》本排印,此条在卷一四,词句多有增饰。《御览》卷八二五“蚕”引《搜神记》,文句基本同《要术》。

    〔5〕蹶(guì)然: 急遽貌。

    〔6〕金抄、劳季言校宋本及明清刻本均作“地桑”;明抄作“虵桑”,院刻《吉石盦》影印本同,但日人小岛尚质影写本院刻却作“地桑”。

    【译文】

    《尔雅》说:“桑树,辨有葚的,叫作栀。”〔郭璞〕注解说:“辨是一半的意思。”又,“女桑,就是桋(yí)桑。”注解说:“现在俗习上把树型低矮而枝条长的桑树叫作女桑树。”又,“(yǎn)桑,就是山桑。”注解说:“像桑,木材可以制弓和车辕。”

    《搜神记》说:“远古时代,有一人离家远行。家里只有个女儿,还有一匹马。女儿想念父亲,对马开玩笑说:‘你能替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便挣断韁绳跑去,到了父亲那里。父亲〔见到了马,〕疑心家里出了事,便骑着它回到家里。到家之后,马一见到女儿,就发怒狠踢。父亲觉得奇怪,私下问女儿,女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把马射死,剥下皮来晒在院子里。女儿走到马皮旁边,用脚踢皮说:‘你是马呀,却想要人来作妻子,现在杀死剥皮,不是自作自受吗?还有什么话说!’话还没有说完,皮很快跃起,把女儿卷着走了。后来在大树的树枝中间,找到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绩茧。因此,世人把蚕叫作‘女儿’,就是这古代留下来的遗说。因而也就叫那棵树为‘桑’,桑就是‘丧’的意思。”

    现在有荆桑、地桑的名目。

    桑椹熟时,收黑鲁椹〔1〕,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2〕,仍畦种。治畦下水,一如葵法。常薅令净。

    明年正月,移而栽之。仲春、季春亦得。率五尺一根。未用耕故。凡栽桑不得者,无他故,正为犁拨耳。是以须穊,不用稀;稀通耕犁者,必难慎,率多死矣;且穊则长疾。大都种椹长迟,不如压枝之速。无栽者,乃种椹也。其下常掘种菉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3〕。栽后二年,慎勿采、沐。小采者,长倍迟。

    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亦不须髡。率十步一树。阴相接者,则妨禾豆。行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4〕。相当者则妨犁。

    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钩弋压下枝,令着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土湿则烂。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5〕。住宅上及园畔者,固宜即定;其田中种者,亦如种椹法,先穊种二三年,然后更移之。

    凡耕桑田,不用近树。伤桑、破犁,所谓两失。其犁不着处,地令起,斫去浮根,以蚕矢粪之。去浮根,不妨耧犁,令树肥茂也。

    又法: 岁常绕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6〕

    种禾豆,欲得逼树〔7〕。不失地利,田又调熟。绕树散芜菁者,不劳逼也。

    剶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白汁出则损叶〔8〕。大率桑多者宜苦斫〔9〕,桑少者宜省剶。秋斫欲苦,而避日中;触热树焦枯,苦斫春条茂。冬春省剶,竟日得作。

    春采者,必须长梯高机,数人一树,还条复枝,务令净尽;要欲旦、暮,而避热时。梯不长,高枝折;人不多,上下劳;条不还,枝仍曲;采不净,鸠脚多;旦暮采,令润泽;不避热,条叶干。秋采欲省,裁去妨者〔10〕。秋多采则损条。

    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魏略》曰〔11〕:“杨沛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收豆,阅其有余,以补不足,积聚得千余斛。会太祖西迎天子〔12〕,所将千人,皆无粮。沛谒见,乃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超为邺令,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厉之,且以报干椹也。”今自河以北,大家收百石,少者尚数十斛。故杜葛乱后〔13〕,饥馑荐臻,唯仰以全躯命;数州之内,民死而生者,干椹之力也。

    【注释】

    〔1〕黑鲁椹: 黑鲁桑的桑椹。鲁桑当是很早以前由山东人民培育而成的桑树品种,到《要术》时已有黑鲁桑、黄鲁桑的分化。降至近代,则发展为自成系统的鲁桑系。今山东中部和南部都有黑鲁桑、黄鲁桑分布。黑鲁、黄鲁都是好桑种,而好中稍差的黄鲁之所以不及黑鲁,《要术》指出是黄鲁的树龄比较短,这和实际符合。

    〔2〕晒燥: 晒去水分。不能理解为晒干,只能稍晒去其水湿。按: 鲜椹容易腐败变质,一般随采随即淘汰取子,随即播种,《氾书》、《要术》都是这样。取子后只能阴干(《氾书》就这样),在暑日下曝晒会损害种子发芽力,即使要晒,也只能稍晒以促使水湿快燥。椹子极细,水湿黏着是没法播种的。椹子的发芽力,在自然条件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存放二至三个月,可使大部分椹子丧失生命力。这就是金元农书《士农必用》总结的“隔年春种,多不生”。

    〔3〕豆类是宜于桑园合理间作的作物,其枝叶繁密覆蔽地面,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也抑制杂草的生长;根系密布行间而较浅,能使土壤质地疏松,通气良好,也有利于保墒;特别是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4〕这样的布置是横行偏斜,竖行对直,成偏品字形的配置。清卢燮宸《粤中蚕桑刍言》:“直行正对,横行不必正对。”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日光和地力。

    〔5〕这就是压条法,采用了曲枝压条法,促使生根,长出新梢芽,形成新植株,然后切离移栽。一条能发生多条新株。《辑要》介绍的方法更为翔实细致。压条苗从母株直接分生育成,能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并缩短了幼龄期,比播种的实生苗生长要快。

    〔6〕这种间作芜菁的安排相当巧妙。芜菁是直根肥大、入土较深的蔬菜,收根要耕翻或挖掘,与禾豆的收割地上部不同,所以芜菁要离树远些,不能逼树,以免伤树,禾豆不妨近树,以尽地利。而芜菁猪很爱吃,猪是杂食性牲畜,特别喜爱用嘴拱土。放猪在地里反复践踏,“翻天覆地”地拱土觅食,把土践拱得稀烂软熟,比耕过还好,同时杂草也踩死,还拉粪便在地里,等于上粪。这样,把肥根植物和拱土动物搭配在一起,肥根成了猪的诱饵,拱土变成了耕具,拉粪代替了施肥,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发挥了特异的综合性经济效益。

    〔7〕桑苗第一次移栽布局稠密,地是不耕的,但桑间的空地还是要利用的,那就该用锄头翻地种豆子,易于掌握分寸,不致伤苗。现在第二次移栽定植,株行距很宽,更要尽量利用土地,可以耕翻,离树较近播种禾豆,使达到最大的利用面积。禾豆的生长期长,需要进行中耕和肥水管理,豆类还有固氮作用,对肥地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桑树的生长繁茂都大有好处。并且种前翻耕还会切断部分吸收根,可以减低根压,防止桑树剪伐后树液流失过多。

    〔8〕阴历十二月,桑树处于休眠状态,树液流的上升活动几乎停止,这时剪伐枝条,养分损失最少,所以最为适时。春天桑芽萌动,休眠期已过,树液流动逐渐活跃,因此正月、二月剪伐都不是很好时期。所谓“白汁出”,就是桑枝韧皮部内分布着乳管,内含白色乳汁,在树液流动旺期剪伐会大量流失,则严重影响枝条的发育而减损产叶量。

    〔9〕苦斫: 加重剪伐。桑树枝条丛杂稠密,消耗营养物质,尤其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必需加重剪除所有冗枝和病虫害枝,使养分集中,减少病虫为害,促使明春芽条茂盛。

    〔10〕秋采桑叶只能截去有妨碍的条叶,如倒生枝、横生枝、骈生枝等类。叶片也不能采尽,必须保留梢端一部分的叶,使光合作用继续进行,新梢继续生长。如果采剪狠了,必然影响当年和来年枝条的生长。

    〔11〕《魏略》: 三国魏时鱼豢撰,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书已佚。今《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有杨沛的传,《要术》是节引。

    〔12〕太祖: 魏太祖曹操(155——220)。

    〔13〕杜葛乱: 指杜洛周和葛荣叛乱。后魏孝昌元年(525)杜洛周起兵反魏。翌年,葛荣也起兵。人民遭受严重祸殃。这次变乱是贾思勰亲身经历的。

    【译文】

    桑椹成熟时,收取黑鲁桑的桑椹,黄鲁桑,树龄比较短。农谚说:“鲁桑一百,多绵多帛。”是说这种桑树好,功夫省而产量多。当天就用水汰洗清净,选出好种子,晒去水分,接着畦种育苗。治畦浇水等方法,都跟种葵的方法相同。畦里要经常拔草使干净。

    明年正月,起苗移栽。二月、三月也可以。标准是五尺栽一株。这样密是地里不再耕的缘故。凡栽桑所以长不好,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被犁拨伤的缘故。所以必须栽得密,不能稀。稀到可以通过耕犁时,必然不小心容易碰伤桑株,那就大多会死去;而且密的长得也快。直接种椹的大多长得迟,不如压条长得快。在没有栽子的情况下,只好种椹。在桑株行间常常可以掘地种绿豆、小豆。这两种豆肥美,又保持润泽,对桑树有益。栽后两年之内,千万不要采叶、剪枝。小桑采叶,生长加倍的迟。

    长到有臂膀粗细时,正月中再一次移栽,用不着截干。标准是十步栽一株栽定。〔离得近了,〕树荫相连接,妨害下面种着的谷类和豆子。行间布置要稍为偏斜,不要彼此都对直。对直了妨碍犁地。

    须要取得桑栽的,在正月、二月间,用带钩的小木桩钩压低下的桑枝,让它与地面相贴接;等到新条叶长到几寸高的时候,再拿燥土壅在上面。用湿土就会烂坏。到明年正月间,就截断它取出移栽。栽在住宅上和园边的,固然宜于就这样栽定;栽在大田里的,还是该同种椹法那样,先稠密地“假植”两三年,然后再移出栽定。

    凡是耕桑田,不能逼近桑树。既伤害桑树,又破损犁镵,所谓“两失”。犁不到的地方,可以把土掘松,斫去近地面的浮根,再施上蚕屎作肥料。去掉浮根,不致妨碍耧犁播种,同时也可以使树长得肥好茂盛。

    又一方法: 每年绕着树根离开一步撒下芜菁子。芜菁收获之后,放猪到地里吃芜菁的残根剩茎。这样,地就松和软熟,比耕过还好。

    种禾谷和豆类,要求靠树近些。这样既不失地利,同时地也松和软熟。绕着树撒芜菁子的,便不能逼树太近。

    剪伐桑枝,十二月是上好时令,正月次之,二月最差。因为晚了剪后有白汁流出,就会减损叶的产量。大率枝条稠密的,该尽量加重剪伐,枝条少的,就该轻剪。秋天剪伐,要求重剪,但要避免日中去剪;日中犯着热,树枝容易枯焦。重剪之后,明春的芽条茂盛。冬天春天,要求轻剪,整天可以剪。

    春天采桑叶,必须要用长梯和高几上去采,几个人同采一株树。要求: 采过后枝条要放回原来的位置,条叶务必要采得干净;采的时间,定要在早晨或傍晚,避免热起来的时候。梯子不长,高的枝条会攀折;人不多,上上下下很劳累;枝条攀过来不放回原处,以后会弯曲;采不干净,留着的桠杈多;早晨、傍晚采,叶片有润泽;不避热的时候,条叶会干萎。秋天采条叶要少些,只剪去一些有障碍的条叶。秋天采狠了,以后的枝条受损失。

    桑椹成熟时,多多收积,晒干,荒年粮食不足时,可以救饥。《魏略》说:“杨沛担任新郑县长时,兴平末年(195),很多百姓饥饿穷困,杨沛叫大家多积蓄干桑椹,采集黑小豆;并加以检查,把还有未收的一并收来,补足采收不足的,最后积累到一千多斛干椹。恰巧魏太祖出兵向西边去迎接天子,带领部队一千多人,都没有粮食。杨沛晋见太祖,就把干椹献出来。太祖很欢喜。到魏太祖掌握政权时,破格提升杨沛为邺令,并且赏给他十名俘虏作奴隶,一百匹绢,一方面是勉励他,另一方面也是报答他的进献干椹。”现在从黄河以北,大户人家收藏干椹到一百石,少的也有几十斛。所以杜葛战乱之后,连年饥荒,只靠干椹保全了性命,几州之内,老百姓死里逃生,全靠干椹的力量呀!

    种柘法〔1〕: 耕地令熟,耧耩作垅。柘子熟时,多收,以水淘汰令净,曝干。散讫,劳之。草生拔却,勿令荒没。

    三年,间 去,堪为浑心扶老杖。一根三文。十年,中四破为杖,一根直二十文。任为马鞭、胡床。马鞭一枚直十文,胡床一具直百文。十五年,任为弓材,一张三百。亦堪作履。一两六十。裁截碎木,中作锥、刀靶。音霸。一个直三文。二十年,好作犊车材。一乘直万钱。

    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着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一具直绢一匹。

    欲作快弓材者〔2〕,宜于山石之间北阴中种之。

    其高原山田,土厚水深之处,多掘深坑,于坑中种桑柘者,随坑深浅,或一丈、丈五,直上出坑,乃扶疏四散。此树条直〔3〕,异于常材。十年之后,无所不任。一树直绢十匹。

    柘叶饲蚕,丝好。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

    【注释】

    〔1〕柘: 桑科的Cudrania tricuspidata,又名“黄桑”、“奴柘”。叶可饲蚕。果为聚花果,可食,也可酿酒。

    〔2〕快弓: 快是劲疾的意思。《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 ……”《御览》卷九五八引《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谓弹力强,矢出劲疾。

    〔3〕这又是一项独具匠心的新技术。为了取得桑、柘的直长主干做材料,采取深坑胁长的办法,不用人工管理,而自然培育成挺拔通长的优良木材。这木材很贵重,一株值绢十匹。

    【译文】

    种柘的方法: 把地耕翻整熟,用耧耩出播种沟。柘树果实成熟时,多采收,用水淘汰洗净,选取种子,晒干。撒种在沟内,然后耢平。有草长出,拔掉,不要让草掩没柘苗。

    三年后,把密的疏间掘去,可以整根地作老人用的拐杖。一根值三文钱。十年,砍来可以十字破开成四根杖,一根值二十文。可以用来作马鞭或作成小杌子。一根马鞭值十文,一张小杌子值一百文。十五年,可以作弓干材料,一张弓值三百文。也可以作木鞋。一双值六十文。制作剩下的碎木料,可以作锥子或刀的把子。一个值三文。二十年,好用来作牛车的木材。一辆车值一万文钱。

    想要作成马鞍的“鞍桥”的,将三尺左右长的活枝条,基部用绳缚在旁边的枝条上,而上端用木桩钉定在地中,让它像桥一样弯曲着。十年之后,便长成天然的柘木鞍桥了。一具值一匹绢。

    想要作快弓材料的,该种在山石之间北面背阴的地方。

    此外,在高原山田上,土层厚、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多掘深坑,〔深到一丈或一丈五尺,〕在坑里面种桑树或柘树。这树被胁迫着随着坑的深浅向上挺直长出,长高到一丈或一丈五尺,然后才出坑分枝四散开来。这树主干挺拔通直,和普通的材木大不相同。十年之后,什么器具都可以制作。一株值十匹绢。

    用柘叶饲蚕,丝的质地好。用它来作琴瑟等乐器的弦,声音清越响亮,一般的丝是远远比不上的。

    《礼记·月令》曰〔1〕:“季春 ……无伐桑柘。郑玄注曰:“爱养蚕食也。” ……具曲、植、筥、筐。注曰:“皆养蚕之器。曲,箔也。植,槌也〔2〕。”后妃斋戒,亲帅躬桑 ……以劝蚕事 ……无为散惰。”

    《周礼》曰:“马质 ……禁原蚕者。”〔3〕注曰:“质,平也,主买马平其大小之价直者。”“原,再也。天文,辰为马;蚕书,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蚕种: 是蚕与马同气。物莫能两大,故禁再蚕者,为伤马与?”〔4〕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

    《尚书大传》曰〔6〕:“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就川而为之。大昕之朝,夫人浴种于川。”〔7〕

    《春秋考异邮》曰〔8〕:“蚕,阳物,大恶水,故蚕食而不饮〔9〕。阳立于三春,故蚕三变而后消;死于七,三七二十一,故二十一日而茧。”

    《淮南子》曰:“原蚕一岁再登,非不利也;然王者法禁之,为其残桑也。”〔10〕

    《氾胜之书》曰〔11〕:“种桑法: 五月取椹着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12〕。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13〕。”

    【注释】

    〔1〕引文与今本《礼记·月令》颇有异文。

    〔2〕植: 就是槌,是蚕架的直柱,因亦称蚕架为蚕槌,它是固定在梁柱间不能移动的。四根直柱的两边各挂一根椽木,椽木上承搁蚕箔。一个蚕架通常可以放十层箔。录《王氏农书》蚕槌图作参考(图十八)。

    图十八 蚕槌

    〔3〕见《周礼·夏官·马质》。头一条注文,今本郑玄注没有,贾公彦疏有如下解释:“质,平也,主平马力及毛色与贾直之等。”下一条今本郑玄注有。

    〔4〕古所谓“原蚕”,主要指二化性蚕,即春蚕后入夏再一次孵化。郑玄说,古人禁养原蚕,为的是恐怕伤马。按: 辰星即房宿。《尔雅·释天》:“天驷,房也。”故而辰星即为天驷。《释天》又称:“大辰: 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房宿既是天驷,则马亦与‘大火’相应。《晋书·天文志》:“大火,于辰(按指十二辰)为卯。”“大火”配卯,卯配在月建上是二月,就是大火星中在南方的浴蚕种的月份。故辰龙为天马,马属大火,蚕为龙精,在大火二月浴种,准备孵化,所以郑玄说蚕和马是同气相通的。这是郑玄援引纬学解经之说。

    〔5〕见《孟子·梁惠王上》,文同。又《尽心上》有类似记载。五亩之宅: 据古人解释,古代在井田制的规划下,农家二亩半的宅地在田间,叫作“庐”,就是《诗经·小雅·信南山》说的“中田有庐”;二亩半的宅地在邑城,叫作“廛”,就是《诗经·豳风·七月》说的“入此室处”(搬进这廛里来住)。农夫耕作时住在田间的庐,收获完毕后住进城中的廛。城乡宅地共五亩,就是《孟子》说的“五亩之宅”。

    〔6〕《尚书大传》: 解释《尚书》的书。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是其弟子等杂录所闻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传》今尚完整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清人有辑佚本。

    〔7〕清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卷一辑有此条。《要术》是节引。《礼记·祭义》有类似记载。大昕(xīn)之朝(zhāo),古注云季春朔日之朝,即三月初一的早上。

    〔8〕《春秋考异邮》: 《春秋纬》的一种,书已佚。听说是北方养的三眠四龄蚕品种,但二十一天是不够的,就是早蚕至少也得二十三四天才老熟。

    〔9〕《御览》卷八二五“蚕”引《春秋考异邮》作:“蚕,阳者,火,火恶水,故食不饮 ……”(清鲍崇城刻本。中华影印本前一“火”字作“大”)后人亦以火性属蚕,如清沈秉成《蚕桑辑要》“蚕性总说”:“蚕,阳物,属火,恶水,故食而不饮。”《要术》“大恶水”,疑应作“火,恶水”。

    〔10〕见《淮南子·泰族训》。残桑,会残害桑树。按: 桑树枝条过夏入秋后长势逐渐减缓。现在养二化蚕自春至夏连续二期采剪条叶,本身供应不免匮乏,则势必肆意采沐,只顾目前,不想以后,这本身就是“残桑”。再者,树上很少留着青枝绿叶,光合作用大为减弱,加之入秋生长缓慢,而生长期又短,到明春萌芽生长推迟,赶不上早蚕采食,春蚕也不得不低温延缓其催青孵化。尤其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秋条长出既迟,生长期更短,新梢组织不充实,容易遭受早霜为害,严重影响明年的条叶和产叶量。这是既残桑又残蚕。纬学盛于东汉,郑玄是纬学的传播者,他以纬学解释经文的禁养原蚕,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西汉早期《淮南子》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没有受到纬学之类的影响,他的“残桑说”是合理的。

    〔11〕《类聚》卷八八、《事类赋》卷二五引到《氾书》此条,有脱误,不如《要术》完好。又此条讲种桑,似宜在“种柘法”前而被倒乱。

    〔12〕贴近地面割去桑苗,现在叫“平茬”。平茬有促使根系发育的作用,再放火烧茬,可使桑苗根颈部的潜伏芽至来春较早萌发,新条生长较快;烧后会消灭一些越冬害虫,剩余的草木灰,也有施肥的效果。但不能过烧伤芽,《士农必用》告诫说:“火不可大,恐损根。”黍是禾谷类中生长期最短的,长势比桑苗快,到成熟时已高出桑苗,所以可以割去黍穗,多一季收成,而留着黍秸作助燃材料。

    〔13〕食(sì): 喂养。

    【译文】

    《礼记·月令》说:“季春三月 ……不要砍伐桑树、柘树。郑玄注解说:“为了爱护养蚕的饲料。” ……具备好曲、植、圆匾、方筐。注解说:“都是养蚕的器具。曲是蚕箔。植是搁蚕箔的架子。”皇后皇妃清心斋戒,亲自率领命妇们采桑 ……劝勉养蚕的事 ……不允许散漫懒惰。”

    《周礼》说:“马质 ……禁止养原蚕。”注解说:“质是评定的意思,马质是主管买马时评定马的价格多少的。”“原是‘再’的意思。就天文说,辰星为马;依蚕书说,蚕是龙精,‘大火’星中在南方的月份,浴洗蚕种: 所以说,蚕和马是血气相通的同类。两个同类的东西不能同时壮大,所以禁养原蚕,为的是恐怕伤害马吧?”

    《孟子》说:“五亩的宅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绸衣了。”

    《尚书大传》说:“天子、诸侯,一定有公桑和蚕室,都靠近河边设置。三月初一的清晨,夫人到河里浴蚕种。”

    《春秋考异邮》说:“蚕是阳性的动物,非常讨厌水,所以它只吃桑而不饮水。阳建立于三春,所以蚕经过三次蜕皮后便老熟了;它‘死’在七的日子,三七是二十一,所以它活了二十一天就结茧。”

    《淮南子》说:“原蚕一年有再一次的收获,不是没有利益的;然而君王所以要立法禁止,为的是它会残害桑树呀。”

    《氾胜之书》说:“种桑树的方法: 五月收取成熟的桑椹,浸在水里,用手揉烂桑椹,再灌水清洗出种子,阴干。整治出十亩肥田,许久没有耕种的荒田尤其好,细熟地把地耕治好。每亩用黍子和椹子各三升混合播种。黍和桑一齐发芽出苗,锄地,把桑苗锄到稀密合适。黍成熟的时候,收割〔黍穗〕。这时桑苗正和黍〔秸〕一样高,用锋利的镰刀贴近地面〔连同黍秸一齐〕割下来,都摊在地上晒干。后来有风向合适时,便逆着风放火烧掉。到明年春天,桑茬上又长出新株来了。一亩的桑叶可以养三箔蚕。”

    俞益期《笺》曰〔1〕:“日南蚕八熟〔2〕,茧软而薄。椹采少多。”

    《永嘉记》曰〔3〕:“永嘉有八辈蚕〔4〕: 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5〕。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养珍者,少养之。

    “爱蚕者,故蚖蚕种也〔6〕。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欲作‘爱’者,取蚖珍之卵,藏内罂中,随器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苦耕反泉〔7〕、冷水中,使冷气折其出势。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养之,谓为‘爱珍’,亦呼‘爱子’。绩成茧,出蛾生卵,卵七日,又剖成蚕,多养之,此则‘爱蚕’也。

    “藏卵时,勿令见人。应用二七赤豆,安器底,腊月桑柴二七枚,以麻卵纸〔8〕,当令水高下,与重卵相齐。若外水高,则卵死不复出;若外水下,卵则冷气少,不能折其出势。不能折其出势,则不得三七日;不得三七日,虽出不成也。不成者,谓徒绩成茧,出蛾,生卵,七日不复剖生,至明年方生耳。欲得荫树下。亦有泥器口,三七日亦有成者。”

    《杂五行书》曰:“二月上壬,取土泥屋四角,宜蚕,吉。”

    【注释】

    〔1〕俞益期《笺》: 即俞益期的书信。俞益期,东晋末期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人,性气刚直,不为世俗所屈,远走岭南交州。《笺》就是他以交州所见写给韩康伯的信。韩康伯与俞同时,曾任丹阳尹、豫章太守、吏部尚书等职。

    〔2〕《水经注》卷三六《温水》引俞益期《与韩康伯书》记述越南的槟榔、两熟稻和八熟蚕。八熟蚕只有“桑蚕年八熟茧”六字。槟榔和两熟稻,《要术》分引于卷一〇“槟榔(三三)”和“稻(二)”。

    〔3〕《御览》卷八二五引作《永嘉郡记》。前二段与《要术》基本相同,但有脱误;第三段《御览》没有。

    〔4〕八辈蚕: 即一年中有八批蚕。八批蚕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以上除柘蚕为另一种外,其余七种都是桑蚕。但四出蚕(四化蚕,即第四代)的上一代是什么蚕,没有记述,化种不明。寒珍七月末才结茧,其上代是什么,从何而来,亦不明。那时贾氏地区有一化三眠蚕和二化四眠蚕,没有提到多化蚕;多化蚕出现在浙江温州地区。

    〔5〕“四月初绩”,各本及《御览》引均同,误。据下文,蚖蚕既是蚖珍蚕的二化蚕,而蚖珍三月作茧,到蚖蚕再结茧时在四月初,相距日子太短。而且爱珍和蚖蚕同为蚖珍的二化蚕,所不同的只是爱珍由于对蚖珍的卵经过低温处理后,比自然休眠期七天再延长了十四天,然后孵化(为了与蚖蚕的二化期岔开),那么爱珍作茧也只能比蚖蚕迟十几天,可是爱珍作茧在五月,跟蚖蚕相差达一个多月,不合理,也不可能。据此,“四月初”应是“四月末”之误。这样,其世代之间才能保持交替平衡。清末费南辉《西吴蚕略》卷下“种类”引《永嘉记》即作“四月末绩”。

    〔6〕“蚖蚕”,各本及《御览》引并同。但再熟蚕的前辈既称为“珍”,蚖珍与蚖蚕,各为一辈,为直系,而爱蚕对蚖蚕则各为一系,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下文明说爱蚕是经过低温处理后的蚖珍的三化蚕,即蚖珍种的第三代,则此处“故蚖蚕种也”,应是“故蚖珍种也”之误。

    〔7〕硎(kēng): 即坑。

    〔8〕“麻”,各本同,无可解释,黄麓森校记:“麻乃庪之讹。”“庪”同“庋”(guǐ),支搁的意思,指用桑枝支架蚕卵纸使不着罂底,应是“庪”字之误。

    【译文】

    俞益期的书信中说:“日南的蚕,一年连养八熟,茧软,茧层薄。桑树可以采得稍多的桑椹。”

    《永嘉记》说:“永嘉一年中有八批蚕: 蚖(yuán)珍蚕,三月结茧。柘蚕,四月初结茧。蚖蚕,四月〔末〕结茧。爱珍,五月结茧。爱蚕,六月末结茧。寒珍,七月末结茧。四出蚕,九月初结茧。寒蚕。十月结茧。凡蚕再一次孵化的,前一化都称为‘珍’。养珍的要少养些。

    “爱蚕,原来是蚖〔珍〕种的第三代: 蚖珍三月结茧之后,出蛾,产卵,过七八天,卵便破开出了蚁蚕,要多养,这叫作蚖蚕。要想作爱蚕的,将蚖珍的卵,藏在罂子里,看罂子的大小,也可以放进十张蚕种纸,把罂口盖好,放到坑谷冷泉或冷水中去,让冷气遏阻蚖珍卵的发育孵化。这样,可以〔人工低温滞育〕二十一天,然后才孵化出蚁,要少养一些,这叫作‘爱珍’,也叫‘爱子’。爱珍结茧之后,出蛾,产卵,卵〔自然休眠〕七天,又破卵出蚁,这蚁要多养,就是‘爱蚕’了。

    “藏卵在罂中的时候,不要让人看见。藏法: 该用十四颗赤豆放在罂底,再用腊月的桑柴枝十四根〔支架住〕蚕卵纸,要使罂外面水的高度同罂内最上面的一层卵纸相齐。要是外面的水太高,蚕卵会像‘死’的样子,当年不再孵化;如果外水太低,那就冷气太少,不能阻遏卵的孵化势头。不能阻遏孵化的势头,那就达不到滞育二十一天的目的;不能滞育二十一天,就会提早孵化出蚁,这是不行的。所谓不行,就是说这爱珍蚕白白地结成茧,白白地出蛾产卵,可这卵过七天不再孵化成爱蚕,要到明年才能出蚁呢。罂子要放在树荫下面。〔没有树荫〕,也有人用泥泥封罂口,过二十一天,也有成功的〔,经爱珍阶段而育成爱蚕〕。”

    《杂五行书》说:“二月第一个逢壬的日子,取土和成泥,涂抹屋的四角,养蚕好,吉利。”

    按〔1〕: 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生再生之异,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儿蚕,绵儿蚕,同功蚕,或二蚕三蚕,共为一茧。凡三卧四卧,皆有丝、绵之别〔2〕。

    凡蚕从小与鲁桑者,乃至大入簇,得饲荆、鲁二桑〔3〕;若小食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4〕。

    杨泉《物理论》曰:“使人主之养民,如蚕母之养蚕,其用岂徒丝茧而已哉?”

    《五行书》曰〔5〕:“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如无日,不见雨,蚕大善。

    “又法: 埋马牙齿于槌下,令宜蚕。”

    《龙鱼河图》曰:“埋蚕沙于宅亥地,大富,得蚕丝,吉利。以一斛二斗甲子日镇宅,大吉,致财千万。”

    【注释】

    〔1〕按语讲的是当时蚕的品种和种类,该接写在引《永嘉记》的下面,这是错简。本篇本文和引书之间,次序先后,他处也多有倒乱。但问题不大,均仍其旧。

    〔2〕“别”,各本相同,可以解释为三眠蚕和四眠蚕所生产的,都有丝和绵的分别。但这样分别,有什么意义,又容易使人误解为两种不同品种的蚕,有专产丝和专产绵的分别。假如“别”是“利”的形似之误,则“皆有丝、绵之利”,倒稳妥得多。

    〔3〕荆、鲁二桑: 即荆桑和鲁桑。荆桑,实际是一种实生桑,不是桑的某一品种。实生桑根系发达,生长健旺,本质坚硬,树龄长,但缺点是叶形小,叶肉薄,花果多,侧枝多。优良品种的鲁桑系反之。由于实生桑的性状趋向于野生型,现在各地随俗异名,实生桑仍有荆桑、野桑、草桑等名称。宜于作嫁接砧木。

    〔4〕有裂腹之患: 按: 鲁桑枝条长,节间短,产叶量高,而叶片呈某种圆形,比较大,叶肉厚,含水量较多,叶质润嫩。稚蚕原来饲叶质较差的荆桑,一旦改饲鲁桑,由于叶嫩吃口好,蚕儿贪吃过多,而含水量又多,因此撑腹不消化,所谓“裂腹之患”,而胃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等也会由此诱发。

    〔5〕《五行书》: 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书已佚。《要术》引《杂五行书》多条,都是些厌胜之术,而此书兼及占验,恐怕未必是同一书而脱去“杂”字。

    【译文】

    〔思勰〕按: 现在有三眠一化蚕,四眠二化蚕。有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化、二化的差别,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xiè)儿蚕,绵儿蚕,同功蚕——两条或三条蚕共同作一个茧。凡三眠四眠的蚕,都有丝和绵的〔利益〕。

    凡蚕从小饲鲁桑的,以后直到大蚕上簇前,可以兼饲荆桑和鲁桑;如果从小饲荆桑的,中间换给鲁桑,就有裂腹的危害。

    杨泉《物理论》说:“如果君主爱养百姓,能够像蚕母养蚕一样,其成效岂是仅仅丝和茧绵而已呵?”

    《五行书》说:“要想知道蚕的好坏,就看三月初三这一天,如果是阴天,没有太阳,又不见雨,蚕的年岁特别好。

    “又一方法: 拿马的牙齿埋在蚕架直柱底下,可以使蚕兴旺。”

    《龙鱼河图》说:“在住宅北方的亥方位的地里埋下蚕沙,可以使人大富,蚕丝的收成好,吉利。用一斛二斗沙蚕,在甲子日埋下镇宅,大吉,可以招致千万财富。”

    养蚕法: 收取种茧,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地则子不生也〔1〕。泥屋用“福”、“德”、“利”上土。屋欲四面开窗,纸糊,厚为篱。屋内四角着火。火若在一处,则冷热不均。初生,以毛扫〔2〕。用荻扫则伤蚕。调火令冷热得所。热则焦燥,冷则长迟。比至再眠,常须三箔: 中箔上安蚕,上下空置。下箔障土气,上箔防尘埃。小时采“福”、“德”上桑,着怀中令暖,然后切之。蚕小,不用见露气〔3〕;得人体,则众恶除。每饲蚕,卷窗帏,饲讫还下。蚕见明则食,食多则生长。

    老时值雨者,则坏茧,宜于屋里簇之: 薄布薪于箔上,散蚕讫,又薄以薪覆之。一槌得安十箔。

    又法: 以大科蓬蒿为薪〔4〕,散蚕令遍,悬之于栋梁、椽柱〔5〕,或垂绳钩弋、鹗爪、龙牙〔6〕,上下数重,所在皆得。悬讫,薪下微生炭以暖之。得暖则作速,伤寒则作迟。数入候看,热则去火。蓬蒿疏凉,无郁浥之忧;死蚕旋坠,无污茧之患;沙、叶不作,无瘢痕之疵。郁浥则难缲,茧污则丝散,瘢痕则绪断〔7〕。设令无雨,蓬蒿簇亦良;其在外簇者,脱遇天寒,则全不作茧〔8〕。

    用盐杀茧,易缲而丝韧;日曝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着,几将倍矣,甚者,虚失岁功: 坚、脆悬绝,资生要理,安可不知之哉?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9〕、箔、笼。”

    《龙鱼河图》曰:“冬以腊月鼠断尾。正月旦,日未出时,家长斩鼠,着屋中,祝云:‘付勅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鼠不敢行。’”

    《杂五行书》曰:“取亭部地中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箪,鼠不食稻;以塞坎,百日鼠种绝。”

    《淮南万毕术》曰:“狐目狸脑,鼠去其穴。”注曰:“取狐两目,狸脑大如狐目三枚,捣之三千杵,涂鼠穴,则鼠去矣。”

    【注释】

    〔1〕子不生: 卵不孵化。这是不受精卵,所以不孵化,而其蚕为病弱蚕。但上簇时蚕头过密,不匀,光线上明下暗,即使健康无病的蚕也会游到下部结茧(大蚕有背光性),那就不会是近地面的不孵化了。

    〔2〕以毛扫: 用羽毛刷下。按: 蚁体细弱柔嫩,用外物扫刷都会引起损伤,甚至碰死,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自己游离蚕连,不加任何外力折腾。这就有用桑收法收蚁的办法。桑收法在文献上出现很晚,最早见于南宋后期陈元靓的《博闻录》,它告诫说,“切不可以鹅翎扫拨”,可见用羽毛扫也不是好办法。

    〔3〕不用见露气: 指不宜用带露湿的桑叶。用湿叶饲蚕,无论小蚕大蚕都不相宜。蚕食湿叶,水分过多,胃肠消化不了,多发“泻病”,就是排泄的污粪或污液如下痢状,为胃肠型脓病,终至食欲减退而死。

    〔4〕蓬蒿: 即菊科的白蒿(Artemisia stelleriana)。

    〔5〕椽柱(zhǔ): 《种榆白杨》篇再见。“柱”通“拄”,支承之意,椽柱即指椽木,不是椽和柱子。

    〔6〕钩弋、鹗爪、龙牙: 钩弋是单个的枝杈钩子,鹗爪是周围有两三个钩子的,龙牙是有成排钩子的。

    〔7〕启愉按: 大蚕食桑量约占整个蚕龄的90%以上,从桑叶中蒸发出的水分多,大蚕排粪多,从蚕沙中散发出的水分和不良气体也多,蚕座环境本身已经湿重,所以大眠后最忌多湿而高温。如果上簇后再加上簇中通气不良,湿度温度过高,形成蒸郁发热环境,必然影响蚕体健康,结茧解舒不良,断头多,缫折大。茧丝的外围被覆着具有黏性的丝胶蛋白,簇中湿度大时,丝胶不易干燥,因而解舒恶化。簇中温度过高则引起丝胶蛋白的变性,即变易于溶解为不易溶解,同样造成煮茧时离解困难,断绪增加。这些都构成“蒸郁的茧难缫”。其次,蚕死蚕皮破裂污染好茧,蛹死蛹皮破裂污染本茧,成为“内印茧”。由于污汁使丝胶胶着面积过小,其茧层松散不紧,成为绵茧,只好打丝绵。再次,蓬蒿疏爽悬空,蚕沙、残叶容易掉落,不致被绩进茧内,形成疤痕。缫丝被疤痕阻滞,自然会断了丝绪。

    〔8〕不作茧: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吐丝快;温度低,吐丝慢;而温度过低则停止吐丝。不但停止吐丝,还会产生畸形丝缕,即所谓“颣(lèi)节”,即丝疙瘩。原因是虽然吐丝停止,但是由于丝腺腔内的内压作用,绢丝物质仍向外溢,可没有被蚕儿牵引,因而形成丝疙瘩,直接影响生丝的“清洁度”。

    〔9〕?(zhé): 蚕箔阁架的横档。

    【译文】

    养蚕的方法: 收取种茧,必须选取蚕簇中部的茧。近蚕簇上部的茧,孵出的蚕产丝薄,下部近地面的茧,产卵不孵化。涂蚕室的泥要用“福”、“德”、“利”方位上的土。房屋要四面开窗,用纸糊窗,窗帘要厚。屋里面要四角生火盆。火盆如果集中在一处,冷热就不均匀。收刚刚孵出的蚁蚕要用羽毛刷下。用荻花来刷会伤蚁。掌握好火的冷热使合适。太热使蚕体枯燥,太冷生长缓慢。从稚蚕到二眠,常常要用三张箔: 中间一箔放蚕,上下两箔空着。下箔阻隔潮气,上箔遮蔽尘土。蚕小时采回“福”、“德”方位上的桑,先在怀里捂暖,然后切细喂饲。蚕小时不宜饲带露湿的叶;怀中捂暖之后,蚕儿不会发各种病。每次饲蚕,都要卷上窗帘,饲完了仍然放下。〔小蚕有趋光性,〕蚕儿见到光亮就吃叶,吃多了生长就快些。

    蚕老熟时〔在屋外上簇〕,遇着下雨就会坏茧,所以该在屋里上簇: 在蚕箔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簇材料,将蚕散在簇上之后,再在上面薄薄地覆盖一层簇材。一个蚕架可以放置十层箔。

    又一方法: 用大棵的干蓬蒿作为簇材,将蚕在那上面放遍,挂在栋梁、椽木上,或者挂在用绳缚着的单个的、两三个的、成排的竹木钩子上,上下几重,到处都可以。挂好之后,蓬蒿下面生点小小的炭火,以增添温暖。温暖了作茧就快,伤冷时作茧就慢。常常进去察看,如果太热就把炭火拿开。蓬蒿稀疏凉爽,没有蒸郁的弊病;死蚕会随时掉落,没有污茧的害处;蚕沙、残叶不会夹绩在茧里面,没有结疤的疙瘩。蒸郁的茧难缫,染污的茧,丝松散,结疤的茧,缫丝会断。即使没有雨,用蓬蒿作簇还是好的,因为如果簇在屋外,万一气温骤然变冷,就完全不作茧了。

    用盐杀蛹的茧,容易缫,丝质也坚韧;太阳晒死的茧,虽然白,但茧层薄,丝质也脆,用它织成的细绸、熟绢做成衣服,产量几乎要少一半,甚而至于白费一年的工夫: 坚韧和脆薄,相差悬殊,经营生产的关键,怎么可以不考究呢?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命令管养蚕的婢妾整治蚕室,涂塞室中的裂缝和孔洞,准备好蚕架的直柱、椽木、蚕箔、桑笼。”

    《龙鱼河图》说:“冬天腊月里斩断老鼠尾巴。又,正月初一太阳还没出来时,家长斩杀老鼠,放在屋子里,念咒语说:‘嘱咐管房屋的小神,制裁断绝了鼠虫;三时向上面报告功劳,老鼠就不敢行动。’”

    《杂五行书》说:“取邮亭地中的泥土涂在灶上,水、火、盗贼都不会来侵犯;涂在房子的四角,老鼠不会吃蚕;涂在粮仓和种箪上,老鼠不会吃稻;用来塞洞,百日之后,老鼠绝种。”

    《淮南万毕术》说:“狐的眼睛,野猫的脑,可以使老鼠离开洞穴。”注解说:“取得狐的两只眼睛,野猫的脑像狐眼大小的三枚,合在一起捣三千杵,涂在老鼠洞口,老鼠便离去了。”

    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尔雅》曰〔1〕:“榆,白枌〔2〕。”注曰:“枌榆,先生叶,却着荚;皮色白。”

    《广志》曰:“有姑榆,有朗榆。”〔3〕

    按: 今世有刺榆〔4〕,木甚牢韧,可以为犊车材。榆〔5〕,可以为车毂及器物。山榆,人可以为芜荑。凡种榆者,宜种刺、两种,利益为多;其余软弱,例非佳木也。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正文与郭璞注并同。

    〔2〕白枌(fén): 即今白榆(Ulmus pumila),榆科,即通常所指的榆,故东北、陕西等地通称“榆树”,河南、河北称“家榆”。本篇所种,也以此种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凡榆”。树皮暗灰色,幼枝灰白色。春间先叶开花,不久结果,翅果春夏间成熟,由绿色变成黄白色,俗名“榆钱”。北方常以果荚和面粉等蒸食;青荚蒸过晒干可酿酒;老熟的含油量多,可榨油,并可制酱。但《尔雅》注说“先生叶”,不确,应作“先生花”。

    〔3〕《御览》卷九五六“榆”引《广志》作:“有姑榆,有郎榆。郎榆无荚,材又任车用,至善。 ……”《类聚》卷八八“榆”引同《御览》,有错脱。姑榆,即《尔雅·释木》的“无姑”,是榆科的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也叫“黄榆”。先叶开花,春夏间结大翅果,产于北方。其果实的加工品,现在中药上还保留着“芜荑”的名称。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作酱食之 ……此山榆仁也。”因其果仁可作酱,因亦称其酱为“芜荑”,就是贾氏说的山榆仁可以作芜荑酱。山榆也就是大果榆。朗榆,即榆科的榔榆(Ulmus parvifolia)。翅果小形,深秋成熟。大果榆和榔榆的木材都坚实,可作车辆、农具等,非如贾氏所说“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

    〔4〕刺榆: 是榆科的Hemiptelea davidii,小枝具硬刺,花与叶同时展放。果实半边生翅,翅歪斜,初秋成熟。木质坚韧、致密。

    〔5〕榆: 这种榆木特别宜于加工镟作材,可供镟成多种中空的器物,在木理上有其特性,和刺榆、山榆不同。但未详是何种榆木。

    【译文】

    《尔雅》说:“榆,就是白枌。”注解说:“就是枌榆,先生叶,随后长荚;树皮白色。”

    《广志》说:“有姑榆,有朗榆。”

    〔思勰〕按: 现在有刺榆,木材很坚韧,可以用来作牛车的木料。榆,可以作车毂和各种器皿。山榆,果仁可以作“芜荑酱”。凡〔作为用材木〕种的榆树,该种刺榆和榆两种,得到的利益多;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不是好木材。

    榆性扇地,其阴下五谷不植。随其高下广狭,东西北三方所扇,各与树等。种者,宜于园地北畔,秋耕令熟,至春榆荚落时,收取,漫散,犁细,劳之。

    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以草覆上,放火烧之。一根上必十数条俱生,只留一根强者,余悉掐去之。一岁之中,长八九尺矣。不烧则长迟也。

    后年正月、二月,移栽之。初生即移者,喜曲,故须丛林长之三年,乃移种。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捋心;捋心则科茹不长〔1〕,更须依法烧之,则依前茂矣。不用剶沐。剶者长而细,又多瘢痕;不剶虽短,粗而无病。谚曰:“不剶不沐,十年成毂。”言易粗也。必欲剶者,宜留二寸。

    于堑坑中种者,以陈屋草布堑中,散榆荚于草上,以土覆之。烧亦如法。陈草速朽,肥良胜粪。无陈草者,用粪粪之亦佳。不粪,虽生而瘦。既栽移者,烧亦如法也〔2〕。

    【注释】

    〔1〕捋心则科茹不长: 截去顶梢,树干就长不高。小榆树被截去顶梢后,顶端生长优势被消除,植株为了保持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截口和下部会长出丛密的分枝杈,变得臃肿矮脞,影响长干,使树干长不高,影响日后取材。

    〔2〕“既栽移者,烧亦如法也”,可疑。启愉按: 苗木贴地刈去,今称“平茬”。平茬行于苗期,促其速长;移栽定植后,一般不再平茬。《氾书》种桑法,《要术》本篇园北种榆和下文近市之地种榆,都这样;《种榖楮》篇也是这样;时间都在“明年正月”的幼苗期。至元代的《农桑辑要·栽桑》引《务本新书》和《士农必用》也是十月平茬,放火烧之,未见移栽定植后再平茬者。据此,这里“既栽移者”,疑有误,疑“者”应作“前”,是注解正文的“烧亦如法”的。

    【译文】

    榆树的特性是郁闭度大,荫蔽面广,在它的树荫下面喜光的五谷长不好。随着它庞大树冠的高低宽狭,它所荫蔽的东、西、北三面,与树冠相等。所以,种榆树应该种在园地的北面。秋天先把地耕熟,到春天榆荚成熟掉落时,收取榆荚,撒播,用犁细浅地犁一遍,再耢平。

    明年正月初,贴近地面割去苗株,用草盖在上面,放火烧它。不久一根苗茬上一定会长出十几条新条,只留一条挺直健壮的,其余的都掐掉。在这一年中,就长到八九尺高了。不烧过就长得慢。

    又明年正月、二月里,掘出苗木移栽。如果在幼苗初生时就移栽,容易弯曲,所以必须在丛密的苗林中长养三年,〔胁使直立向上生长,〕然后再移栽。栽后的头三年,不要采叶,尤其禁忌截去顶梢,截去顶梢后就会枝杈丛脞过密,使树干长不高,结果只有照上面的办法重新平茬烧过,才能依旧茂盛起来。也不要剪枝。修剪过的,树干长得又长又细,还有许多瘢痕;不修剪的,虽然长得矮些,但粗壮没有毛病。农谚说:“不剪不裁,十年长成车毂材。”正是说容易长得粗大。一定要剪枝的话,基部必须留下二寸。

    种在沟坑中的,先在坑底铺上盖房子的陈草,把榆荚撒在草上,再盖上土。以后也要依照上面的方法平茬烧过。陈草很快就腐烂,比粪还肥美。没有陈草,用粪粪上也好。如果不施粪,虽然也长苗,但瘦弱。所谓平茬烧过,是在栽子移栽〔之前〕。

    又种榆法: 其于地畔种者,致雀损谷;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唯宜榆及白榆〔1〕。

    地须近市。卖柴、荚、叶,省功也。榆、刺榆、凡榆: 三种色,别种之,勿令和杂。榆,荚叶味苦;凡榆,荚味甘。甘者春时将煮卖,是以须别也。耕地收荚,一如前法。先耕地作垅,然后散榆荚。垅者看好,料理又易。五寸一荚,稀穊得中。散讫,劳之。榆生,共草俱长,未须料理。

    明年正月,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亦任生长,勿使棠杜康反近〔2〕。又至明年正月,去恶者;其一株上有七八根生者,悉皆斫去,唯留一根粗直好者。

    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五年之后,便堪作椽。不 者,即可斫卖。一根十文。者镟作独乐及盏。一个三文。十年之后,魁、碗、瓶、榼、器皿,无所不任〔3〕。一碗七文,一魁二十,瓶、榼各直一百文也。十五年后,中为车毂及蒲桃缸。缸一口,直三百。车毂一具,直绢三匹。

    其岁岁料简剶治之功〔4〕,指柴雇人——十束雇一人——无业之人,争来就作。卖柴之利,已自无赀;岁出万束,一束三文,则三十贯;荚叶在外也。况诸器物,其利十倍。于柴十倍,岁收三十万。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既无牛、犁、种子、人功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

    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 娉财资遣,粗得充事。

    《术》曰:“北方种榆九根,宜蚕桑,田谷好。”〔5〕

    崔寔曰〔6〕:“二月,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蓄。“旨,美也;蓄,积也。司部收青荚,小蒸,曝之,至冬以酿酒,滑香,宜养老。《诗》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也〔7〕。”色变白,将落,可作 。随节早晏,勿失其适。“,音牟;,音头: 榆酱。””

    【注释】

    〔1〕“白榆”,各本同。但本篇的“榆”即指白榆,也就是“凡榆”,因其种植家常广泛,现在河南、河北通称“家榆”,而东北、陕西等地通称“榆树”,名称独占其余榆种。这样,“榆及白榆”就重沓含混,也和下文“三种色”不协调。黄麓森疑是“白杨”之误,《农政全书》卷三八引《要术》即作“白杨”。这可能是徐光启改的,我认为改得对。

    〔2〕“棠杜康反”,北宋本如文,《辑要》引同;南宋本作“掌止两反”,实是误解。启愉按:“棠”、“掌”都是“”的别体(不是棠梨、手掌),即“牚”字,今写作“撑”,《要术》是碰动、抵触的意思。“”,古本音“杜康反”(音堂),后来读“直庚切”(音称)。南宋本的“掌止两反”,本字原不误,但音注读成手掌字,就大错了。

    〔3〕三种榆树都生长在原地,不给移栽。刺榆和普通的榆树,继续平茬砍去卖掉,促使速长新株。株间稠密,都采取小树育成法。只有榆是留着育成大树取大材的。但五寸一株,即使经过疏间恶株,其林片丛林仍然很密,无法培育大树。这中间必然是经过多次砍伐使大株保持稀疏的。如五年可以镟作陀螺时,就砍伐去一些使之稀疏,而将留下的培育成十年的较大材木。十五年的更大材木,也是这样。不过原文省去没有说明。榼(kē),盛酒的器具。

    〔4〕北宋本作“料简”,他本作“科简”。科简只是科斫枝条,与“剶治”同义;料简则是选择甄别,去其恶株及冗长枝条。简选人才,甄择事物,古文献称“料简”者甚多,“科简”是形似之误。

    〔5〕《类聚》卷八八、《御览》卷九五六“榆”引有《杂五行书》,都是:“舍北种榆九株,蚕大得。”与《术》相类似。

    〔6〕《类聚》卷八八、《御览》卷九五六都引作崔寔《四民月令》,较简,无注文。

    〔7〕引《诗》见《诗经·邶风·谷风》。

    【译文】

    又种榆树的方法: 在庄稼地边上种榆树的,招惹雀鸟,损害谷物;又不在丛林之中,树干往往长得弯曲歪斜。所以不如分出一片地来专门种榆树。那种白色土壤的瘦地,不宜于种五谷的,却宜于种榆树和白〔杨〕。

    地须要靠近市集。卖柴、卖榆荚和嫩叶,都省工夫。榆、刺榆和普通的榆树,这三种要分开来种,不要混杂在一起。榆的荚和叶味道苦,普通榆树的荚叶味道甜。甜的春天可以煮熟了出卖,所以必须分开来种。耕地和收荚的方法,都跟前面说的一样。先把地耕出播种沟,然后播种榆荚在沟里。条播的整齐匀直,又容易料理。五寸下一颗荚,稀密正合适。播完后,用耢耢平。榆荚出苗后,杂草也同时生长,这时不必去料理锄治。

    明年正月,贴近地面割去苗株,放火烧它。烧后也任它自己生长,不要去碰撞它。又到明年正月,掘去长得不好的恶株;其余一株根茬上长出有七八条新条的,只留下一根粗壮挺直的好枝条,其余的都砍掉。

    到第三年春天,可以采得荚、叶出卖。五年之后,便可以作椽木。不是榆的刺榆和普通的榆,可以砍掉卖去。一根值十文钱。榆可以用来镟成陀螺和小杯子。一个值三文钱。十年之后,镟成大羹碗、饭碗、瓶子、酒罐子和其他器皿,样样都可以作。一个碗七文钱,一个大羹碗二十文钱,瓶子和酒罐子各值一百文钱。十五年之后,可以作车毂和镟作葡萄缸。缸一口值三百文钱。车毂一具值三匹绢。

    每年简选和修剪的人工,可以指柴来雇人——十捆柴雇一个工——没有职业的人,便争着来帮工。单只卖柴的利益,已经非常丰足;一年一万捆柴,一捆三文钱,就已经是三万文钱了;荚叶还不在内。况且还有各种器具物件,利益十倍于柴价。柴价的十倍,就是每年收三十万文钱。加上砍去的刺榆和普通的榆,根茬上又会长出新条来,不须要再种,真所谓“一劳永逸”。假如能种上一顷地,一年可以收到一千匹绢。只须要一个人看护,指挥,处理,既没有牛、犁、种子、人工的劳费,也不怕水、旱、风、虫的灾害,比起种谷类的田来,劳逸相差万倍。

    男女婴儿刚生下时,各人给他预先种二十株小树,等到结婚的年龄,树已长到可以作车毂。一株树可以作三具车毂,一具值三匹绢,一共就有一百八十匹绢。这样,聘礼或嫁妆,勉强可以应付了。

    《术》说:“房屋北面种榆树九株,对蚕桑很相宜,对谷田也好。”

    崔寔说:“二月,榆荚结成了,趁青嫩时采收,晒干,准备作‘旨蓄’。“旨,就是美好;蓄,就是蓄积。管采收的人(?)收集青嫩的榆荚,稍微蒸一下,晒干,到冬天用来酿酒,酒又滑又香,宜于养老。《诗经》说:‘我有旨蓄,可以过冬。’”榆荚成熟颜色变白,快要落下时,可以收来作‘酱’。随时掌握好早晚时间,不要错过适宜的时机。“音牟;音头。是榆仁酱。””

    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1〕。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2〕,终不曲挠。奴孝切。榆性软,久无不曲,比之白杨,不如远矣。且天性多曲,条直者少;长又迟缓,积年方得〔3〕。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榆为下也。

    种白杨法: 秋耕令熟。至正月、二月中,以犁作垅,一垅之中,以犁逆顺各一到,中宽狭,正似葱垅。作讫,又以锹掘底一坑作小堑。斫取白杨枝,大如指、长三尺者,屈着垅中,以土压上,令两头出土,向上直竖。二尺一株。明年正月中,剶去恶枝。一亩三垅,一垅七百二十株,一株两根,一亩四千三百二十株。〔4〕

    三年,中为蚕都格反〔5〕。五年,任为屋椽。十年,堪为栋梁。以蚕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柴及栋梁、椽柱在外〔6〕。

    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周而复始,永世无穷。比之农夫,劳逸万倍。去山远者,实宜多种。千根以上,所求必备。

    【注释】

    〔1〕白杨: 杨柳科杨属(Populus)的植物,为速生用材树种,常见的有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银白杨(P. alba)。“高飞”形容它长得快,长得高;“独摇”形容它很快挺拔,高出其他的混生树种。

    〔2〕“折则折矣”,各本相同,有误。“折”作为弯曲讲,与“曲挠”无别;如果作为折断讲,用作栋梁,将是不得了的祸害。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二一“白杨”引《悬笥琐探》:“白杨 ……修直端美,用为寺观材,久则疏裂,不如松柏材劲实也。”与《要术》所说“性甚劲直 ……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符合。但虽不“曲挠”,日久却易析裂开坼,则“折”应是只差一点的“析”字之误,才讲得通。

    〔3〕按:“榆树”确实容易挠曲,生长较慢,赶不上速生树种的白杨。白杨高大通直,不易弯曲,但容易析裂,用作建筑材料,不及松柏。

    〔4〕这反映贾思勰当时的亩制是阔1步长240步的长条亩。1步6尺,1亩长1 440尺,每2尺1株,每株2根,1步的宽度开成3条插植沟,则

    1 440÷2=720株(1沟株数)

    720×2×3=4 320根(1亩总根数)

    或谓株行距太密,不能长成大树,其实它是按时砍伐卖出,其选留者自可育成大树。“株”,各本同,上文既称“一株两根”,下文亦以一树为一根,此处亦宜称“根”。

    〔5〕(zhé): 搭蚕箔架的小横木。

    〔6〕 “在外”应作“不在此例”讲,否则,小白杨已全数斫去卖光,还哪来“栋梁、椽柱”之利?

    【译文】

    白杨,又名“高飞”,又名“独摇”。木材性质强劲条直,可以用作房屋材料;固然〔日子长了会析裂〕,但始终不弯曲。榆树性质疏软,日子长了没有不弯曲的,比起白杨来,差得远了。而且它天性就多弯曲,挺直的少;生长又慢,要许多年才能成材。凡建筑房屋的木材,松柏最好,其次是白杨,榆树最不好。

    种白杨的方法: 秋天把地耕熟。到次年正月、二月中,犁出播种沟,一沟之中,用犁逆耕一遍,又顺耕一遍,使墒沟深些阔些,正像种葱的沟那样。沟开好之后,再用锹在沟底掘出一道道小横沟。斫取白杨枝条,像手指粗细三尺长的,弯曲着放入小横沟中,拿土压在上面,让枝条的两端露出土面,向上面直竖着。相隔二尺埋插一株。明年正月中,修剪去不好的侧枝。一亩地上直着开出三条插植沟,一条沟插植七百二十株,一株两根,一亩总共四千三百二十〔根〕。

    长到三年,可以砍来作蚕架的椽条。五年,可以作房屋的椽木。十年,便可以作栋梁。拿蚕椽作标准计算,一根值五文钱,一亩地一年总共可以收得二万一千六百文钱。柴和栋梁、椽木不在此例。

    一年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一年砍卖三十亩,总共可以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砍后又长出新株,每年轮流着砍卖,〕一周轮过又重新开始,永远没有穷尽。比起种庄稼的农夫来,一劳一逸,相差万倍。离开山地远的地方,实在应该多种。种得千根以上,什么材料都有求必应。

    种棠第四十七

    《尔雅》曰:“杜,甘棠也。”郭璞注曰:“今之杜梨。”〔1〕

    《诗》曰:“蔽芾甘棠。”毛云:“甘棠,杜也。”〔2〕《诗义疏》云:“今棠梨,一名杜梨,如梨而小,甜酢可食也。”

    《唐诗》曰:“有杕之杜。”毛云:“杜,赤棠也。”〔3〕“与白棠同,但有赤、白、美、恶。子白色者为白棠,甘棠也,酢滑而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赤棠,木理赤,可作弓干。”〔4〕

    按: 今棠叶有中染绛者,有惟中染土紫者;杜则全不用。其实三种别异,《尔雅》、毛、郭以为同,未详也。〔5〕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无“也”字。今本郭璞注作:“今之杜棠。”但《诗经·召南·甘棠》孔颖达疏引郭注同《要术》。

    〔2〕见《诗经·召南·甘棠》。毛《传》文同。蔽芾(fèi),树木枝叶小而密。

    〔3〕见《诗经·唐风·杕杜》。毛《传》文同。此诗句并见《小雅·杕杜》。杕(dì),树木孤立貌。

    〔4〕自“与白棠同”以下到此,亦《诗义疏》文,与《唐风·杕杜》孔疏引陆机《疏》文基本相同。今本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则有异文。《御览》卷九七三《诗义疏》与陆机《疏》两引之。

    〔5〕据上文《尔雅》、郭注、《诗经》毛《传》、《诗义疏》等的解释,棠、杜颠来倒去,又相同又不相同,确实分不清。综合历史文献资料,大体上指“棠”、“白棠”为棠梨,“杜”、“赤棠”为杜梨。并参看卷四《插梨》注释。贾氏通过树叶能否作染料分棠、杜为二种。按: 棠梨叶中含有多种花青素类和多元酚类,可以染红色或紫色。染红或染紫是由于所含色素类别有偏重偏轻,实际还是同一种棠梨。

    【译文】

    《尔雅》说:“杜,是甘棠。”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杜梨。”

    《诗经·召南》说:“弱小的甘棠树呀。”毛《传》说:“甘棠,就是杜。”《诗义疏》说:“现在的棠梨,也叫杜梨,果实像梨,但小些,味道甜酸,可以吃。”

    《诗经·唐风》说:“挺立的杜树呀。”毛《传》说:“杜,就是赤棠。”〔《诗义疏》说:〕“赤棠与白棠相同,但果实有赤色、白色、好吃、不好吃的分别。果实白色的是白棠,就是甘棠,味道带酸,滑美好吃。赤棠果实又涩又酸,没有味道,俗话说:‘像杜一样涩嘴。’赤棠,木理赤色,可以作弓干。”

    〔思勰〕按: 现在的棠,叶子有的可以染大红色,有的只可染紫褐色;至于杜叶,却是全不中用。其实这三种植物是各不相同的,而《尔雅》、毛公、郭璞以为是相同的,我就不清楚了。

    棠熟时,收种之。否则,春月移栽。

    八月初,天晴时,摘叶薄布,晒令干,可以染绛。必候天晴时,少摘叶,干之;复更摘。慎勿顿收: 若遇阴雨则浥,浥不堪染绛也。

    成树之后,岁收绢一匹。亦可多种,利乃胜桑也。

    【译文】

    棠果成熟时,收来种下。否则,就在春天〔掘取天然栽子〕移栽。

    八月初,天晴的时候,摘取叶子,薄薄地摊开,晒干,可以染大红色。必须等候天晴的时候,少量地摘一些,晒干;再摘一些,再晒干。千万不可一下子大量地采摘: 因为如果遇上阴雨天,叶子就会郁坏,郁坏了便染不成大红了。

    树长大之后,每年所收叶子的利益,相当于一匹绢。也可以多种,利益胜过桑树。

    种榖楮第四十八

    《说文》曰:“榖者,楮也。”〔1〕

    按: 今世人乃有名之曰“角楮”,非也。盖“角”、“榖”声相近,因讹耳。其皮可以为纸者也。

    【注释】

    〔1〕《说文》无“者”字。《说文》无“ ……者 ……也”例,“者”,后人误入。榖、楮、构三名是同一种树,即今桑科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树皮是造纸原料。

    【译文】

    《说文》说:“榖,就是楮。”

    〔思勰〕按: 现在有人把这种树叫作“角楮”,是不对的。这是因为“角”和“榖”读音相近,所以弄错了。榖是一种树皮可以造纸的树。

    楮宜涧谷间种之。地欲极良。秋上楮子熟时,多收,净淘,曝令燥。耕地令熟。二月,耧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若不和麻子种,率多冻死。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一岁即没人。不烧者瘦,而长亦迟。

    三年便中斫。未满三年者,皮薄不任用。斫法: 十二月为上,四月次之〔1〕。非此两月而斫者,楮多枯死也。每岁正月,常放火烧之〔2〕。自有干叶在地,足得火燃。不烧则不滋茂也。二月中,间去恶根。者地熟楮科,亦所以留润泽也。

    移栽者,二月莳之。亦三年一斫。三年不斫者,徒失钱无益也。

    指地卖者,省功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而利大。其柴足以供燃。自能造纸,其利又多。

    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

    【注释】

    〔1〕“四月”,各本及《四时纂要》、《辑要》引并同,有问题。启愉按: 阴历十二月树木尚在休眠期,此时斫树根合时。正月回暖,树液开始流动,此时斫树没有十二月好,但也不失为“次之”。等到四月,树液流动旺盛,此时斫树,如何能与十二月同样适时?四月未入雨季,天旱多风,尤为不利。砍斫失时,树多“枯死”,正是由于根压加强,树液流失过多,又兼天热之故。况且,正月根颈部脱离休眠,开始复苏,《要术》各种榆的平茬和烧茬都掌握在正月,以促使根系发育和潜伏芽的早发。所以,“四月”明显不合理,应是“正月”之误,而沿误已久。

    〔2〕小楮树都是三年一斫,斫后烧过,促使速长新株。这里每年正月都要烧一次,则是烧长着的植株,也能促使长茂,有所不明。

    【译文】

    楮树宜于种在山涧山谷之间。地要极肥沃。秋天楮树果实成熟时,多多采收,用水汰洗清净,取出晒到干燥。把地耕整匀熟。二月,用耧耩地,和进大麻子一同撒播,随即耢盖。从秋到冬仍然把麻株留着,不要割掉,作用是给楮苗保暖。如果不和进麻子混种,楮苗大多会冻死。到明年正月初,贴近地面平茬砍去,放火烧它。这样,长满一年,就长到比人还高了。不烧茬的话,新苗瘦弱,而且生长也慢。

    长满三年,便可以砍来剥皮了。未满三年的,皮太薄,不合用。砍法:十二月最好,〔正〕月次之。不是这两个月砍去的,楮树大多会枯死。每年正月,常要放火烧过。地里自然有干叶留着,足够引火助燃的。如果不烧过,就长不茂盛。二月中,间掘去其中恶劣的根株。掘过,地匀熟了,科条长得茂盛,同时也使土壤保持润泽。

    移栽的,二月间移栽。也要三年砍去收获一次。三年不砍收,白白损失钱财,没有益处。

    指着楮林趸批地卖给人家,人工是省了,但利益也少。煮过剥下皮来卖的,虽然劳累些,但利益也大。它的柴枝足够供应烧煮。假如能够自家造纸,那利益就更加大了。

    种三十亩地的楮树,每年砍收十亩;三年一个循环。每年可以收得一百匹绢。

    漆第四十九〔1〕

    凡漆器,不问真伪,过客之后,皆须以水净洗,置床箔上,于日中半日许曝之使干,下晡乃收,则坚牢耐久。若不即洗者,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其朱里者,仰而曝之——朱本和油,性润耐日故。

    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什器之属,虽不经夏用,六七月中,各须一曝使干。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着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

    凡木画、服玩、箱、枕之属,入五月,尽七月、九月中,每经雨,以布缠指,揩令热彻,胶不动作,光净耐久。若不揩拭者,地气蒸热,遍上生衣,厚润彻胶便皱,动处起发,飒然破矣。

    【注释】

    〔1〕篇题院刻、金抄、明抄均仅一“漆”字,但卷首总目则作“种漆”;他本均据总目在这篇题上加“种”字。但篇中所记只是漆器的收贮和保管方法,并无一字记载种法,篇首也不见漆树的“解题”。这一矛盾,可能今本脱漏,也可能贾氏想写而没有写上。总目有“种”,篇题无“种”,均仍宋本之旧。

    【译文】

    凡是漆器,不管是真漆还是假漆,送过客人之后,都必须用水洗干净,放在下面有支架的席箔上,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天左右,让它干燥,到太阳将落下时收起,就坚牢耐久。如果不立即洗净,让盐醋余沥浸润着,恶质侵蚀到漆的下面,漆便会起皱,漆器也就坏了。里面是朱红漆的漆器,可以敞开口仰着晒——朱红漆本来是和着油的,性质柔润,耐得住太阳晒。

    盛夏季节,连天下雨,地面水汽蒸郁发热,又潮湿,所有各种什用漆器,虽然不一定都在夏天使用过的,在六月、七月里,也必须都取出来晒一次,让它们干燥。现在一般人看到漆器暂时在太阳下面搁着,便惟恐烤坏了,就全都收来放在阴湿的地方。这样,虽然一心想谨慎地爱护它,其实朽烂败坏得更快。

    凡漆画、玩赏的小件漆器、漆箱、漆枕之类,一到五月,一直到七月、九月里,每下过一场雨,就用布裹着手指,揩拭漆面使完全热透,胶就黏牢不致走动,漆器也就光亮洁净耐久了。如果不这样揩拭过,地面水汽蒸郁发热,使漆面全都上了霉,浓厚的湿热渗透到胶里面,便会起皱,皱的漆面高起,一碰就破了。

    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尔雅》曰:“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注曰:“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守宫’。”孙炎曰:“炕,张也。”〔1〕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文同。注是郭璞和孙炎注。

    【译文】

    《尔雅》说:“守宫槐,是叶子白天合拢,夜间炕张的。”注解说:“槐树叶子白天合拢而夜间张开的,名叫‘守宫槐’。”孙炎注解说:“炕是张开的意思。”

    槐子熟时〔1〕,多收,擘取,数曝,勿令虫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当芽生。好雨种麻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槐既细长,不能自立,根别竖木,以绳拦之。冬天多风雨,绳拦宜以茅裹;不则伤皮,成痕瘢也。明年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胁槐令长。

    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2〕。若随宜取栽,非直长迟,树亦曲恶。宜于园中割地种之。若园好,未移之前,妨废耕垦也。〔3〕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